石桥松径入招提,尽道分明是虎溪。
却恨归鞍太匆促,不能月下听猿啼。

【注释】:

罗源护国院:在福州市闽侯县罗源镇。危簿:即《庐山高士传》。大类:很像。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因作:为之作。两绝句:指这首诗。石桥松径,入招提(寺庙),尽道,都说。分明是虎溪,说分明就是虎溪(在江西九江市)。却恨,很遗憾。归鞍太匆促,归马鞍子太仓促,不能月下听猿啼。月下,指夜晚的月光下;猿啼,猿猴的鸣叫声。

【赏析1】:

首联“石桥松径入招提”,写诗人来到庐山后,首先看到的是庐山的石桥和通向寺庙的山间小道。“石桥”与“松径”都是描写山路的特点,突出了山中景色的清静幽雅。

颔联“尽道分明是虎溪,却恨归鞍太匆促”。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从表面上看,诗人对虎溪并不十分向往,他似乎对去虎溪游玩并不感兴趣。然而仔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意味。“尽道分明是虎溪”中的“虎溪”是指传说中的庐山名胜古迹之一。“分明”表示肯定的意思,说明诗人已经来到了这个地方,而虎溪也确实存在。但“尽道分明是虎溪”却表达了诗人对此并不十分在意的态度。“却恨归鞍太匆促”,这里的“却恨”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这种状况的不满之情。“归鞍太匆促”则进一步说明了原因——因为急着要回家了。

尾联“不能月下听猿啼”,诗人虽然来到了庐山,但却无法欣赏到美丽的夜景。“不能月下听猿啼”中的“不能”表否定。“猿啼”是庐山的一个特色景观,也是游客们喜欢欣赏的。然而,“不能月下听猿啼”则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无奈之情。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急着想要回家了。

整首诗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诗人对庐山虎溪的向往之情。前半部分通过对庐山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急于回家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

【赏析2】:

此诗是作者游览庐山时所作。首联点明地点和时间,交代出游的原因。“招提”是佛寺。次联直陈游踪,写出山中景色的清幽、雅致。三联写景抒情,抒发对虎溪的怀念和对急于归家的遗憾。尾联写景叙事,以动衬静,衬托虎溪景色之迷人。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清新隽永,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赏析3】:

这首七绝写得很有层次感。开篇“石桥松径入招提”,就让人感觉诗人好像已经置身于庐山的山中,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了青山绿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接着“尽道分明是虎溪”,诗人不禁感叹起来:“啊!原来这里竟是闻名遐迩的庐山!”可是诗人却没有因此而驻足,而是继续前行:“却恨归鞍太匆促。”为什么呢?因为诗人知道“月下听猿啼”是庐山的一大特色风景,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那可真是太可惜了。于是诗人决定放弃虎溪的风景,转而去欣赏明月下的猿猴之声。

此诗的结尾一句“不能月下听猿啼”,让人感到有些遗憾。因为诗人没有能够欣赏到庐山的美景,没有能够在月光下聆听猿猴之声,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失落或沮丧,相反地,他反而觉得这也是一种幸运。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走过了庐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