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砻硙间,得此一隽石。
磨我三十年,貌黧双鬓白。
渠亦苦我磨,眼穿流泪墨。
老蟾在傍笑,两穷自相厄。
【注释】
碌碌:磨石的声音。砻(lúng)硙(wèi):古代用石碾或水车将谷物加工成粉的器具。一隽(juàn):砚台名。得此一隽石:指获得一块好砚台。貌黧(lí):脸色黑。双鬓白:头发花白。渠:他,指砚。苦我磨:砚磨我三十年。渠:他,指砚。眼穿流泪墨:砚把眼睛都磨破了,流出了眼泪。老蟾:即月兔,传说中能发光的兔子形的月亮。在傍:在旁边。老蟾在傍笑,两穷自相厄:月光中的蟾蜍在一旁嘲笑着,砚和墨一起贫穷到这种地步。
【译文】
砚台上的墨,像磨刀一样不停地磨,磨得它面貌漆黑头发花白。
砚磨墨十年如一日,砚磨得面目黧黑,墨的头发也变白。
砚也辛苦地磨墨,眼里磨出泪水,流进墨里。
月光下的蟾蜍在旁笑着,砚和墨都因为贫穷而困窘相逼。
【赏析】
诗写砚与墨的情谊。诗人从砚磨出墨这一生活现象切入,细腻地描写了砚与墨相互依存的关系,抒发了自己对朋友的深厚情感。
诗的前六句,通过“碌碌”、“砻硙”、“一隽石”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一个磨墨场景:砚在碌石上来回转动,不断地磨砺,砚与墨共同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练;“得此一隽石”,砚终于磨成了一块上好的石砚,可以研墨作书了;然而,“貌黧双鬓白”,这石砚却因为长时间被研磨,变得面黑发白,十分疲惫。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砚与墨的情感,而是通过对砚与墨外形特征的描述,表现了砚与墨之间相互依赖、不离不弃的深厚情感。
接下来六句,作者笔锋一转,由实入虚,借砚与墨之间的对话来抒发自己对朋友的感情:“渠亦苦我磨”,砚磨墨三十年,砚虽然很辛苦,但是没有怨言,因为它知道墨是离不开它的;“眼穿流泪墨”,砚为了墨日夜工作,累得眼睛都看穿了,流出了泪,可见砚对墨是多么尽心尽力;“老蟾在傍笑,两穷自相厄”,月光中的蟾蜍在一旁笑着看着,砚和墨因为贫穷而困窘相逼,这是一幅多么有趣的画面啊!这里,作者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让砚和墨进行对话,既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最后两句,诗人以景结情,以月光中的蟾蜍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月光中的蟾蜍在一旁笑着看着它们,它们因为贫穷而困窘相逼。这里的“月光中的蟾蜍”,既是现实中的蟾蜍,又是诗人心中的蟾蜍,它代表着诗人的朋友,寓意着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砚与墨之间的相互依存、不离不弃的真挚情感以及彼此间贫困相逼的有趣画面,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