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
崇胜寺:在江西南昌市南郊。崇胜,梵语“崇胜”的音译。崇胜寺建于唐代,是江南著名的佛教圣地。后:后面。竹:竹子,这里指竹子的根。千余竿:一千零几根。独:独自,单独。修竹:修长的竹子。尊者:尊贵的人。却笑:反而嘲笑。寒松:冷峻的松树。木上座:佛教中对高僧、长老的尊称。同参木上座:一起参禅的人,即同参。木上座,即禅宗中“同参”,指与自己地位相同或相近的僧人。秋色:秋天的颜色,这里指秋天的景色。分斋钵:分开吃斋饭。抹月批风:指用墨笔在纸上写字。得饱无?:吃得饱吗?
译文:
高大挺拔的竹子长年累月也不会枯萎,一生清雅高洁。
爱它那修长的竹子做尊贵人的尊位,却反过来笑那些冷峻的松树做官员的官位。
没有看到一起参禅的人,只有石上的一只乌龟,空余听法。
我把它秋天的颜色和风景分成斋饭,用墨笔在纸上写字时,能吃饱吗?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了诗人游览江西崇胜寺时所见的景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诗中赞美了竹子的高贵品格,同时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高洁孤傲的性格和不慕荣利的思想感情。
首句“高节长身老不枯”,高度赞美了竹子的长青不衰、节操刚直的特点。竹子生长得非常高,而且枝干挺拔,经得住风吹雨打。这种不畏严寒酷暑、四季常青的特点,正是诗人所崇尚的高节。“老不枯”三字更是突出了竹的气节,表现出一种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第二句“平生风骨自清癯”,进一步描绘竹子的高洁品格。这里的“自清风”,指的是竹子生而有节,其枝叶自然舒展而不弯曲;“自清臞”,则是指竹子的体态优美而瘦长,给人一种高雅脱俗的感觉。整句诗的意思是说,竹子的一生都是如此,无论风吹雨打,它始终屹立不倒,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和尊严。
第三句“爱君修竹为尊者”,直接点明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他认为竹子的高贵品格堪比古人所敬仰的尊者,甚至超过了那些高高在上的松树。这一比喻既表现了诗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也暗示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不屑一顾。
第四句“却笑寒松作大夫”则是一种反讽。诗人虽然赞赏竹子的高洁,但却并不羡慕那些身居高位、受人尊敬的松树。他笑那些松树如同那些担任官职的大夫一样,虽然享有俸禄,但却没有真正的德行和才能。这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看得很淡泊,更看重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质。
第五至八句是对竹子的进一步描绘和赞美。诗人用“同参木上座”来形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表示他与这些人有着共同的修行目标;而“木上座”一词又暗指了禅宗中对高僧、长老的尊称;“木上座”,即禅宗中“同参”,指与自己地位相同或相近的僧人。这些词语都巧妙地将竹子与诗人本人联系起来。
接下来两句是对竹子美景的描述:“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意思是说,没有见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即“同参”),只好像那石上的乌龟一样静听法师讲经说法了。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欣赏之情,也暗示了他内心孤独寂寞的感受。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意思是说,我把秋天的色彩和风景分成斋饭,用墨笔在纸上写字时,能吃到饱吗?这里的“戏”字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要去做这些事情,而是以一种玩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慨而已。整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美丽景色和诗人与之产生的情感共鸣,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