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之泉,孔洁且长。
止而不流,是不如污潢。
凤山之木,可栋大厦。
舍而残之,是将与荆棘而并化。

《寄宁和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凤山之泉: 指的是位于凤凰山的泉水。
  2. 孔洁且长: 意为清澈透明、持久不息。
  3. 止而不流: 指泉水静止不动,不继续流动。
  4. 不如污潢: 比喻泉水停滞不前,不如污水流淌。
  5. 凤山之木: 指的是凤凰山的树木。
  6. 可栋大厦: 意味着这些树木可以用来构建宏伟的建筑。
  7. 舍而残之: 放弃使用这些树木,导致它们被毁坏。
  8. 将与荆棘而并化: 比喻因为放弃使用而使得这些树木最终变成了荆棘。

注释

  • “凤山”:指的是著名的凤凰山,山上有温泉。
  • “孔洁”:清澈,明亮。
  • “且长”:长久,持续不断地涌出。
  • “止而不流”:停止流动,保持现状。
  • “不如污潢”:比喻泉水停滞,不再流动,像污秽的水一样。
  • “凤山之木”:凤凰山上的树木。
  • “栋大厦”:高大的建筑物。
  • “舍而残之”:放弃使用,遗弃。
  • “将与荆棘而并化”:最终变成荆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凤凰山泉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和实用价值的思考。他认为,像泉水这样的自然景观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其原有的美丽和用途,而是应该被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诗中的“止而不流”和“舍而残之”两句反映了作者对资源的浪费和忽视的态度,强调了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诗中的比喻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建筑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他用“栋大厦”来比喻那些能够支撑起伟大建筑的树木,暗示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关系。而最后一句“将与荆棘而并化”则表达了一种悲观的预见,如果人类不能正确对待自然资源,最终可能会失去它们的价值,甚至变得如同杂草或荆棘。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提醒和倡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