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呱呱者,其孰弃之。
彼嬛嬛者,其孰收之。
彼禽何知,能字其雏。
飞前则顾,饥啄则呼。
孰谓斯人,禽之不如。
彼雏之微,皆得所依。
婉娩其音,婆娑其衣。
孰谓斯人,乃独无归。
我号斯言,以告采诗。
【解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写路人对弃子和收鸟的不同态度,讽刺社会上的“仁人”和“禽者”。“我号斯言”,即我以此话告诉采诗者。全诗四十六句,每句七个字。第一、二句说:那弃子的人是谁?那收鸟的人是谁?“彼呱呱者,其孰弃之;彼嬛嬛者,其孰收之”,是说:那些被遗弃的人是谁?那些被收养的人是谁。这两句是第一问的回答,第三、四句说:那些被遗弃的人是谁?那些被抚养的人是谁?“彼禽何知,能字其雏;飞前则顾,饥啄则呼。”是说:那些被遗弃的人是无知的禽兽,那些被抚养的人是聪明有识之士。这是第二问的回答。第五、六句说:那些被遗弃的人是无知的禽兽,那些被抚养的人是聪明有识之士,他们都是“仁人”或“禽者”。这一句回答了前两个问题。第七、八句说:那些被遗弃的人是无知的禽兽,那些被抚养的人是聪明有识之士,他们都是“仁人”或“禽者”;而那些“仁人”或“禽者”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子女,反而将他们遗弃给禽兽吃。这两句是第三问的回答。第九、十句说:那些被遗弃的人是无知的禽兽,那些被抚养的人是聪明有识之士,他们都是“仁人”或“禽者”;而那些“仁人”或“禽者”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子女,反而将他们遗弃给禽兽吃。这两句是第四问的回答。第十一、十二句说:那些被遗弃的人是无知的禽兽,那些被抚养的人是聪明有识之士,他们都是“仁人”或“禽者”;而那些“仁人”或“禽者”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子女,反而将他们遗弃给禽兽吃。这两句是第五问的回答。第十三至十七句说:对于那些被遗弃的人,那些被抚养的人,那些被遗弃的人是无知的禽兽,那些被抚养的人是聪明有识之士,他们都是“仁人”或“禽者”;而那些“仁人”或“禽者”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子女,反而将他们遗弃给禽兽吃。这两句是第六问的回答。第十八句说:“孰谓斯人,禽之不如”,意思是说:那些人难道不比那禽兽更懂得爱惜自己的子女吗?这是第七问的回答。第十九句说:“彼雏之微,皆得所依”,意思是说:那些被遗弃的人虽然微小,但他们也都能有所依托。这是第八问的回答。第二十至二十一句说:“孰谓斯人,乃独无归”,意思是说:那些人难道不比那被遗弃的孩子更有归宿吗?这是第九问的回答。第二十二句说:我称这些话,来告诉采诗者。此为结尾语。
【赏析】
《诗经》中有很多寓言诗,如《硕鼠》《硕鼠》、《伐檀》《鸱鸮》等,本篇即是其中的一篇。作者以弃儿与养鸟作比喻,批评了社会上一些所谓的“仁人”“禽者”,指出他们不知爱惜自己的儿女,反而把他们丢在野外任凭禽兽吞食。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弃儿与养鸟作了鲜明的对比;同时,通过问答的形式,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意图。
诗的前半部分用四个反问句构成,分别回答了四个问题:谁弃谁收?谁为禽者?谁为仁人?谁为禽者?这四句话构成了全诗的基础。诗人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彼呱呱者,其孰弃之?”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彼嬛嬛者,其孰收之?”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分别是:那些被抛弃的婴儿(“呱呱”指婴儿),是谁把他们抛弃的呢?那些受到养育的小鸟(“嬛嬛”指小鸟儿),又是哪一个把它们收留的呢?这两个问题的解答,都指向了那些“仁人”“禽者”。诗人通过这种形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诗的下半部分又用四个反问句构成,分别回答了四个问题:谁为禽者?谁为仁人?谁为禽者?谁为仁人?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是:这些人都是“禽者”!这些人都是“仁人”!这些“禽者”和“仁人”都是什么?这些人都是“禽者”和“仁人”。这里的“禽者”和“仁人”指的是养鸟和养儿的人。诗人用这种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他们既不懂得爱惜自己的孩子,又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养物,真是令人痛心啊!
这首诗采用寓言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表现主题思想。语言质朴自然,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