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岂不佳,偶出亦良适。
高台挹清旷,况此好风日。
俯怜波面净,仰爱松身直。
洒落万古秋,飞鸟度晴碧。
徘徊足瞻眺,萧散谢羁絷。
浮生眇尘端,一醉不易得。
古人岂其远,千载犹宿昔。
清风何寥寥,愧此台上石。
【注释】清都台:指高台。兀坐:端坐不动,形容悠闲自得。良适:非常惬意。挹(yì)清旷:指高台的景色清幽空旷。况:何况。此:这。波面净:水面平静如镜。仰爱:仰望喜爱。松身直:指松树挺拔向上的姿态。洒落:洒脱自如的样子。万古秋:千秋岁月。萧散谢羁絷(jié zhí):形容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渺(miǎo)然:形容远大而不可及的样子。眇(miǎo)尘端:形容遥远而难以到达。一醉不易得:意思是只有在这里才能痛快饮酒。古人岂其远:古代的人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宿昔:过去。
【译文】
端坐于高台之上岂不很惬意,偶尔外出也很惬意。
高台的景色清幽空旷,更何况此时好风日。
从高处俯视水面平静如镜,仰看松树挺拔向上的姿态。
洒脱自如的样子仿佛千古不变,飞鸟划过晴空碧云。
徘徊着观赏四周景色,心情舒畅自由自在。
短暂的人生如同尘土那样渺小,唯有在此能一醉难求。
古人与我们现在距离并不遥远,千年过后他们依旧如旧。
清风浩荡何等寥廓,我愧对这块高台上的石碑。
【赏析】
此诗是作者登临“清都台”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高台上观览自然美景时的愉悦之情以及怀古之情。
第一句“兀坐岂不佳,偶出亦良适”,点出了诗人在高台之上悠然自得的心情。他端坐着欣赏周围的风景,心情无比舒适,偶尔出来走走也觉得很惬意。这里用“兀坐”、“佳”和“良适”三组词语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在高台上的悠然自得和心情舒畅的状态。
第二句“高台挹清旷,况此好风日”,进一步描绘了高台的美景。诗人站在高台上,可以俯瞰周围的一切,感受到一种清幽空旷的美。这里的“挹”和“好”都是修饰词,用来形容高台的景色。同时,“况”这个字也起到了连接上下文的作用,把前面两句的内容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第三句“俯怜波面净,仰爱松身直”,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高台景色的感受。从高处俯视水面平静如镜,仰看松树挺拔向上的姿态。这里的“怜”和“爱”都是动词短语,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洒落”也是形容景色的特点之一,给人一种洒脱自如的感觉。
第四句“洒落万古秋,飞鸟度晴碧”,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高台景色的感受。这里的“洒落”一词再次被用来描绘景色的特点,给人以洒脱自如的感觉。同时,“飞鸟度晴碧”也是一个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鸟儿在晴朗的蓝天中自由飞翔的情景,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第五、六句“徘徊足瞻眺,萧散谢羁絷”,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高台上的行动和感受。诗人在高台上徘徊着,眺望着四周的景色,心情舒畅自由自在。这里的“徘徊”和“萧散”都是动词短语,分别描述了诗人在高台上的行动和心态。同时,“谢羁絷”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示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
第七、八句“浮生眇尘端,一醉不易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慨。人生的短暂如同飘渺的尘埃,只有在高台上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这里的“眇(miǎo)尘端”形容人生短暂而渺小,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一醉不易得”则表达了只有在高台上才能痛快饮酒的感慨。
第九、十句“古人岂其远,千载犹宿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古人与我们相距并不遥远,他们的精神品质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里的“宿昔”形容历史悠久,而“岂其远”则是反问句式,表示古人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最后两句“清风何寥寥,愧此台上石”,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清风浩荡何等寥廓,而我愧对这块高台上的石头。这里的“清风”象征着自然的力量,而“石”则代表了人类的存在。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渺小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