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郊原独杖藜,偶寻萧寺坐移时。
下临稻垄如棋局,细数僧房似蜜脾。
风里长松能远韵,霜馀残菊尚多姿。
因吟竹院诗人语,笑我劳生力已疲。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理解及赏析能力。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杨源寺

落日郊原独杖藜,偶寻萧寺坐移时。

下临稻垄如棋局,细数僧房似蜜脾。

风里长松能远韵,霜馀残菊尚多姿。

因吟竹院诗人语,笑我劳生力已疲。

译文:

夕阳西下的原野上,我独自拄着藜杖行走,在偶然间找到了这座萧寺,便在这里停留下来,不知不觉过了很长时间。

寺院下面有一片稻田,像棋盘一样排列有序,细细数着那些僧人的房屋,就像蜜脾般诱人。

风中高大的松树发出悠扬的声音,寒露过后的菊花依然生机盎然。

我不禁想起竹林寺中那首古诗中的诗句,嘲笑自己的辛苦劳作已经让我精疲力尽了。

注释:

落日郊原:夕阳西下的原野。郊原,指野外原野,泛指田野。

杖藜(lí):用拐杖。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可食。

萧寺:指寺庙。

移时:一段时间。

稻垄(lǒng):田埂,田间的土埂。

僧房:僧人居住的房子。

松韵:松林传来的声音。

霜余:秋末冬初的霜气。

残菊:未凋谢的菊花。

竹院:竹林深处的小院。这里借指竹林寺。

诗人语:指诗人所咏之词。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落日时分,独自拄着藜杖行走,在偶然间发现了一座萧寺,便在这里停留下来,不知不觉过了很长时间。寺院下面有一片稻田,像棋盘一样排列有序,细细数着那些僧人的房屋,就像蜜脾般诱人。风中高大的松树发出悠扬的声音,寒露过后的菊花依然生机盎然。我不禁想起竹林寺中那首古诗中的诗句,嘲笑自己的辛苦劳作已经让我精疲力尽了。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落日时分独自行走的情景,以及偶遇萧寺后的感受和体会。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诗人独自行走的情景;第三、四句描写了诗人在萧寺停留后所见所感;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苦乐的感受。

首联“落日郊原独杖藜,偶寻萧寺坐移时”,交代了诗人在夕阳西下时独自行走,偶然间发现了一座萧寺,便在这里停留下来,不知不觉过了很长时间。“落日郊原”写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独杖藜”写出了诗人独自行走的状态,“偶寻萧寺”写出了诗人在无意间发现了这座萧寺,“坐移时”表明了诗人在萧寺的停留时间很长,足见诗人对于这座萧寺的喜爱之情。“萧寺”一词,既写出了萧寺的特点,也表明了诗人对于这座寺庙的喜爱之情。

颔联“下临稻垄如棋局,细数僧房似蜜脾”,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在萧寺停留后所见所感。“稻垄”一词既写出了稻田的形状,又写出了稻田的广阔无垠,“细数僧房”则表现出诗人对于僧人房屋的细致观察,“若蜜脾”则形象地表现了僧房的形状和特点。这一联既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物,又表现了诗人对于这些景物的感受和思考。颈联“风里长松能远韵,霜馀残菊尚多姿”,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在萧寺停留后所见所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象的感受和思考。“长松”一词既写出了松树的特点,又表现了松树的高峻挺拔,“风里”一词既表现了风的特点,又表现了风的力量之大,“远韵”则表现出松声的特点和韵味。“霜馀残菊”一词既写出了菊花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到来的感慨。这两句既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物,又表现了诗人对于这些景物的感受和思考。尾联“因吟竹院诗人语,笑我劳生力已疲”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尾联中“竹院”指的是竹林寺,而“竹院诗人语”则是说诗人在竹林寺中吟咏诗句,这里的诗句既可能是诗人自己所吟之诗,也可能是他人之作,但不管是谁所作,都体现了诗歌的魅力和价值。而“笑我劳生力已疲”则是说诗人感叹自己的生活太过劳累,以至于已经疲惫不堪。

整首诗歌以落日为背景,通过对萧寺的描绘、对稻田与僧房的观察以及对风中长松与霜后残菊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赞美,也有对人生苦乐的感叹和思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才情和胸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