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容可求,子孰获只。
传子若贤,一出于天。
天固与子,尤人所便。
便而遂者,荣具庆全。
退蚤若迟,一关于数。
数固与蚤,尤人所慕。
慕而得之,荣全庆具。
蚤于尧舜,三十三年。
独不一后,独不一先。
两朝吻合,时乃自然。
舜后于尧,七岁而禅。
胡为尔稽,匪有攸恋。
不欲与尧,匹休齐善。
寿皇禅意,盖与舜俱。
所后七年,匪迹是拘。
不期而同,自然之符。
高宗禅时,久旸忽雨。
雨应云何,恩洽以溥。
寿皇禅时,久雨忽旸。
旸应云何,德辉以光。
得天之应,诞彰孔盛。
新皇丕承,合为三圣。
用牲于庙,靡灵弗歆。
式昭新皇,上合天心。
决政于堂,靡怀弗畅。
式昭新皇,下符人望。
天人同归,欲逃莫从。
虽父传子,亶为至公。
汉唐岂无,揖逊之主。
非出本心,未为盛举。
猗三圣君,真尧舜禹。

”`

绍兴淳熙两朝内禅颂 —— 曾丰

维尧则天,与天同大。
俯视九州,细于一芥。
挈以畀舜,超然自迈。
维舜则尧,与尧同高。
俯视四海,细于一毫。
挈以畀禹,熙然自陶。
尧舜之禅,允矣嘉躅。
若稽厥龄,或髦攸趣。

洪惟高宗,才五十。
遽行尧事,有断于独。
洪惟寿皇,才六十三。
遽行舜事,不谋于佥。
未倦于勤,先养其恬。
功成身退,道与天参。
圣人视天,递进递退。
进退俱休,尧逐个之运。

于赫两朝,德宏业峻。
铢较寸量,宁啻尧舜。
尧七十六,治水云初。
咨岳试鲧,不遑宁居。
高宗时则,斯庆寿余。
久与道息,心实若虚。
舜六十三,即真云始。
咨岳相禹,不遑宁止。
寿皇时则,斯巽位已。
新与道休,心豁若洗。
凡退政几,等与大徽。
此退之蚤,彼退之迟。
迟容可及,蚤孰逾斯。

注释:

  • 尧则(效法)天,与天相同伟大。
  • 俯视九州,如同一粒小芥草般渺小(形容帝王统治的广阔和深远。
  • 将皇位传给舜,自己则超越前人。
  • 将皇位传给禹,内心喜悦如陶冶在火中的陶器。
  • 尧、舜、禹都是古代贤明君主的典范。
  • 尧在七十六年后去世,留下了治国的智慧和经验。
  • 舜在六十三岁时即位,开始了新的治理时期。
  • 岳飞在五十六岁时匆忙接替了尧的工作(指高宗在年轻时急于恢复宋朝的帝业)。
  • 寿皇圣帝在六十三岁时接替了舜的工作(指孝宗在年轻时接替了皇帝的位置)。
  • 新帝在继承帝位时,就像完成了一次重大的仪式。
  • 退位的时间早于或晚于别人,都有其独特的时机。
  • 寿皇圣帝晚年时,已经把皇位让出了位置。

赏析:
曾丰的《绍兴淳熙两朝内禅颂》是一首赞颂两位贤君继位与禅让的诗歌。通过赞美尧、舜、禹三位古代贤君的德行和事迹,表达了对禅让制度的崇敬以及对贤能君主的支持和赞扬。诗中不仅描绘了三位君主各自的政绩和特点,还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传承和过渡。此外,诗歌还体现了作者对于禅让制度的认可和推崇,以及对历史长河中这一传统美德的肯定和维护。

这首诗歌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歌颂,也是对当时政治理念的反映。它传达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领导者能够以民为本,顺应天命,最终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来看,曾丰通过这首诗歌展示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译文:
维尧则天,与天地同高;目光所及之处,犹如尘埃之微。他将皇位传给舜,如同脱胎换骨般超然自适。
维舜则尧,与尧并立;目光所至之处,犹如细微之物。他将皇位传给禹,如同沐浴在阳光之下般怡然自得。
尧、舜、禹都是古代贤明的君主,他们的禅让行为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如果回顾他们各自所处的年龄段,有的稍早一些,有的稍晚一些;但无论是早还是晚,都符合天命。
高宗皇帝在年轻时就匆忙接替了尧的工作,显示出他的决断力和果断性。
寿皇圣帝在年轻时接替了舜的工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和考虑。
无论何时禅位,都显得自然而恰当,如同天命所归一般。
高宗皇帝在禅位时,虽然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等待(指高宗长时间干旱后突然降雨的景象),但他仍然感到满意和庆幸。
寿皇圣帝在禅位时,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等待,但仍然感到满足和愉悦。
这两位君主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和尊敬。
新皇帝继承了他们的遗德,成为三圣之一。
他们用牲畜祭祀祖先,使神灵得到歆享。
他们在庙堂上决定大事,使人心悦诚服。
他们决策于朝廷之上,使人心畅神怡。
他们的行为符合天意,使得人们欣然接受。
即使父辈传子职,也只是出于公心。
并非所有君主都有如此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不能将其作为普遍现象。
这三位圣君确实做到了真正的圣贤,他们是尧、舜和禹的真正传人。

赏析:这首《绍兴淳熙两朝内禅颂》是宋朝诗人曾丰的作品,全诗通过对尧、舜、禹三位古代贤君的叙述和评价,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以及他们卓越的治理才能。诗中不仅赞美了他们的德行和功绩,还表达了对禅让制度的崇敬以及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