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兹山昔屡游,回环气象冷清幽。
茂林滃郁叠苍翠,宴坐潇洒风飕飗。
密甃积藓迸泉眼,飞翚比翼参云头。
径边谁开青步障,客来共泛紫玉瓯。
每思乘兴可独往,尘缨未濯莫我留。
胜处尽至心未厌,健步历览势挟辀。
平生趣向与时背,泉石夙志略已酬。
兹山独以泉品贵,乃得嘉名传九州。
譬人其中贵有物,源深混混难穷搜。
支公此去久愈爱,自我佳句忘百忧。
忽蒙远寄煮岩壑,而我方欲千里求。
愿公早见疑蛇解,急诏当应易剡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焙》。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余爱兹山昔屡游,回环气象冷清幽。
  • 这首诗表达了对这座青山的喜爱。”余爱兹山”说明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昔屡游”表示作者过去曾多次到访这个山区。”回环气象冷清幽”描绘了山间回环曲折、景色冷清而宁静的景象。
  1. 茂林滃郁叠苍翠,宴坐潇洒风飕飗。
  • “茂林”是指浓密茂盛的树木,”滃郁”形容树叶茂密的样子。”叠苍翠”意味着山峰重叠、绿意盎然。”宴坐”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潇洒”描述了作者在这里的轻松愉快心情。”风飕飗”则形容风吹动树叶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1. 密甃积藓迸泉眼,飞翚比翼参云头。
  • 这里描述的是泉水从石头缝隙中涌出的情景。”密甃”指的是紧密堆砌的石墙。”积藓”指的是墙上长满了苔藓。”迸泉眼”形象地描绘出泉水从石头缝中喷涌而出的景象。”飞翚比翼参云头”用来形容飞鸟在空中翱翔,形成了与云朵并肩的景象。
  1. 径边谁开青步障,客来共泛紫玉瓯。
  • “青步障”是一种绿色的屏障,可能是为了阻挡视线或保护隐私。”开”可能意味着打开或设置。”客来”指的是客人到来。”共泛紫玉瓯”描述的是客人与主人一起在酒杯中品酒的场景。
  1. 每思乘兴可独往,尘缨未濯莫我留。
  • “每思”表示每当想起。这里的”乘兴”指趁着兴致勃勃的时候。”可独往”可能意味着独自一人去享受这份乐趣。”尘缨未濯莫我留”则是说如果还没有洗净身上的尘埃,就请不要留下。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1. 胜处尽至心未厌,健步历览势挟辀。
  • “胜处”指的是美好的地方或景观。”尽至心未厌”表示每次到达新的地方都感到新奇和愉悦。”健步历览势挟辀”描绘了诗人徒步游览,欣赏风景时的心情。”挟辀”是古代一种马车,这里用来比喻游览时的兴奋和快乐。
  1. 平生趣向与时背,泉石夙志略已酬。
  • “趣向”指的是兴趣所在。这句话表明诗人的兴趣爱好与时代背道而驰。”与时背”可能意味着他追求的自然和宁静的生活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泉石夙志略已酬”则表示他对泉石之志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1. 兹山独以泉品贵,乃得嘉名传九州。
  • “兹山”指的是这座山。”独以泉品贵”表示这座山因为水质而特别著名。”嘉名”指的是好名声。”传九州”意味着这个名字被广泛传播到了整个国家。
  1. 譬人其中贵有物,源深混混难穷搜。
  • 这里通过比喻来说明泉水的价值。”譬人其中贵有物”是将泉水与珍贵之物相提并论。”源深混混难穷搜”则形容泉水的来源深邃且难以完全探索出来。
  1. 支公此去久愈爱,自我佳句忘百忧。
  • “支公”指的是佛教高僧支道林,这里可能是指某位僧人或文人。”此去久愈爱”意味着这位僧人离去后,人们对他的思念更加深厚。”自我佳句忘百忧”表示诗人因美好的诗句而忘却了烦恼和忧虑。
  1. 忽蒙远寄煮岩壑,而我方欲千里求。
  • “忽蒙远寄煮岩壑”表示诗人突然收到了远方朋友的礼物或信息。”我方欲千里求”则表示诗人想要亲自去寻找这份礼物或信息。
  1. 愿公早见疑蛇解,急诏当应易剡舟。
  • “愿公早见疑蛇解”是希望对方能够早日解除疑惑或误会,就像解开了被蛇咬伤的伤口一样。”急诏当应易剡舟”则表示应该迅速采取措施,让船只更换目的地以便于出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山水诗,诗人通过对惠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同时,诗人也通过与友人的交流和赠答,展现了友情的深厚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