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本无方,水火不留碍。阳生至阴中,此理固有在。
初疑水焚槐,忽若镜加艾。又如大海中,神龙出光怪。
冰姿映烈焰,势恐不两大。原燎正焮腾,汤沃忽崩败。
涓涓暖泉涌,熠熠寒光碎。伟哉六合间,恢诡不胜载。
阴风结飞雨,来自。九天外。苍樟出芳液,根节依大块。
初非气相求,又岂天所配。如何冰炭仇,乃作坎离会。
因知造化机,幻手端可贷。
南窗夜集叔问戏取樟木脑燃雪为灯,因与仲嘉叔问联句一首
性空本无方,水火不留碍。阳生至阴中,此理固有在。
初疑水焚槐,忽若镜加艾。又如大海中,神龙出光怪。
冰姿映烈焰,势恐不两大。原燎正焮腾,汤沃忽崩败。
涓涓暖泉涌,熠熠寒光碎。伟哉六合间,恢诡不胜载。
阴风结飞雨,来自九天外。苍樟出芳液,根节依大块。
初非气相求,又岂天所配。如何冰炭仇,乃作坎离会。
因知造化机,幻手端可贷。
注释:
南窗夜集叔问戏取樟木脑燃雪为灯,因为仲嘉叔问的联句创作。
性空本无方,水火不留碍。阳生至阴中,此理固有在。
初疑水焚槐,忽若镜加艾。又如大海中,神龙出光怪。
冰姿映烈焰,势恐不两大。原燎正焮腾,汤沃忽崩败。
涓涓暖泉涌,熠熠寒光碎。伟哉六合间,恢诡不胜载。
阴风结飞雨,来自九天外。苍樟出芳液,根节依大块。
初非气相求,又岂天所配。如何冰炭仇,乃作坎离会。
因知造化机,幻手端可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南窗夜集时,叔问戏取樟木脑燃雪为灯,因与仲嘉叔问联句创作的诗篇。全诗通过对樟树的生长、变化和消亡过程的观察,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首联“性空本无方,水火不留碍。阳生至阴中,此理固有在。”表达了万物生长、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诗人指出万物都是性空的,没有固定的形状和方向,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阳光从东方升起,照亮了大地,而夜晚则由西方降临,这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这种规律使得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颔联“初疑水焚槐,忽若镜加艾。又如大海中,神龙出光怪。”进一步描述了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诗人开始时认为水可以焚烧槐树,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又认为镜子能够加热艾草,同样也是错误的。然而当人们看到大海中的龙在喷吐着火焰时,又不禁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颈联“冰姿映烈焰,势恐不两大。原燎正焮腾,汤沃忽崩败。”通过对比冰与火的不同特性来描绘它们的相互作用。冰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但同时也承受着热量;而大火则猛烈燃烧着,一旦被水浇灭就会迅速熄灭。这些自然现象都体现了物质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尾联“涓涓暖泉涌,熠熠寒光碎。伟哉六合间,恢诡不胜载。”则更加详细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色。诗人观察到涓涓细流汇聚成暖泉涌出地面,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而在寒冷的冬日里,太阳散发出的光辉也足以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同时,诗人还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它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变化和多样性。
整首诗以樟树的生长、变化和发展为主线,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诗人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和夸张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它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