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翁行满赤乌年,丹灶离披已绝烟。
龙在此泓谁得见,路通别邑自相传。
树头雷两遗神火,岩腹莓苔带海涎。
有耳不须闻浪涌,只消采乳亦通仙。

【注】:

  1. 龙泓洞:即今安徽歙县的龙溪。
  2. 葛翁行满赤乌年:葛洪,字稚川,丹阳人,东汉末年著名炼丹家。赤乌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年号,赤乌二年即公元240年。
  3. 丹灶离披已绝烟:指炼丹炉火已燃尽,不再有烟冒出。
  4. 龙在此泓谁得见:在此处的溪水中,谁也看不见龙。
  5. 路通别邑自相传:指道路通向其他城市,人们自然会将这个传说传播下去。
  6. 树头雷两遗神火:指树木的顶端雷电留下的神火。
  7. 岩腹莓苔带海涎:指岩石深处长满了莓苔,上面还沾着海的味道。
  8. 有耳不须闻浪涌:即使耳朵能够听到海浪的涌动声,也不需要去听。
  9. 只消采乳亦通仙:只要采集灵芝草汁也可以成仙。
    【译文】:
    葛洪炼丹成功之后,已经度过了他的赤乌年华了,他的炼丹炉火已经燃烧殆尽,不再有烟冒出。龙在这个深潭中谁能够看到呢?但是,道路通向其他地方,人们自然会把这个故事传颂下去。树木的顶端雷电留下的痕迹就是神火,岩石的深处长满了莓苔,上面还沾着大海的咸味。即使耳朵能够听到海浪的涌动声,也不需要去听。只要采集灵芝草汁就可以成仙。
    【赏析】:
    这首诗是写葛洪炼丹的故事。诗从炼丹师葛洪炼丹成功,到他辞官归乡,再到他晚年炼丹失败后仍坚持炼丹的故事。
    首句“葛翁行满赤乌年”,交代了主人公葛洪的年龄和经历。葛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家,他年轻时就对炼丹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赤乌年间达到了炼丹的最高境界。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葛洪渐渐感到自己的精力衰退,于是开始辞官回家,专心致志地修炼起道家的炼丹术来。
    颔联“龙在此泓谁得见,路通别邑自相传”则描绘了葛洪在龙潭炼丹的情景。据说,龙潭是一处神奇的地方,那里的水清澈透明,可以看到龙在水中游动的身影。葛洪在这里炼丹时,龙潭中的水已经被烧干,再也看不到龙的影子了。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懈,继续进行着炼丹实验。由于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连周围的居民都知道了这里有一个炼丹高手,于是纷纷前来观看、打听。他们走的是另一条通往别邑的路,但这条小路却成为了他们传播葛洪炼丹故事的通道。
    颈联“树头雷两遗神火,岩腹莓苔带海涎”进一步描述了葛洪炼丹时的环境。树木的顶端闪电划过,留下了神火的痕迹;岩石的深处长满了莓苔,上面还沾着海的味道。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使得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葛洪炼丹时的神奇场景。
    尾联“有耳不须闻浪涌,只消采乳亦通仙”则是对葛洪炼丹成功的总结。虽然葛洪已经听不到海浪的声音,但他仍然可以依靠采集灵芝草汁来维持生命。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葛洪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高度赞扬。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就能够战胜困难,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
    整首诗通过对葛洪炼丹过程的描述,展现了他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与自然和谐相处、造福人民的伟大情怀。同时,诗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让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