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从甬水来,我弃西湖走。
共入九江城,又客富池久。
相照道义心,不数胶漆友。
所嗟迹漂萍,每为世味诱。
云何忽舍我,仓卒举别酒。
风霜七千里,勇往胆如斗。
溯流几换舟,大紧上峡口。
谁谓此程迂,机会谅非偶。
功名快着力,岂暇殢株守。
西陲江山程,大阃人物薮。
不日胆略舒,金印落吾手。
此别不胜难,临别忍回首。
继此旅中交,如君不复有。
大笑凭江楼,折赠江头柳。
诗句:君从甬水来,我弃西湖走。
译文:你从甬水而来,我离开了西湖。
赏析:
董嗣杲在《送李制属入蜀》一诗中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离别,更是一次心灵上的交流和情感的释放。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君从甬水来,我弃西湖走。
共入九江城,又客富池久。
相照道义心,不数胶漆友。
所嗟迹漂萍,每为世味诱。
云何忽舍我,仓卒举别酒。
风霜七千里,勇往胆如斗。
溯流几换舟,大紧上峡口。
谁谓此程迂,机会谅非偶。
功名快着力,岂暇殢株守。
西陲江山程,大阃人物薮。
不日胆略舒,金印落吾手。
此别不胜难,临别忍回首。
继此旅中交,如君不复有。
大笑凭江楼,折赠江头柳。诗意解读:
- 第一句“君从甬水来,我弃西湖走”通过“甬水”与“西湖”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身的转变与成长。
- 第二句“共入九江城,又客富池久”则进一步描绘了两人共同经历的场景和时间,强调了友情的持久和深厚。
- 第三至第六句“相照道义心,不数胶漆友。所嗟迹漂萍,每为世味诱”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道义的坚守和对世俗诱惑的无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第七至第九句“云何忽舍我,仓卒举别酒。风霜七千里,勇往胆如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突然离去的惊讶和不舍,以及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和勇气。
- 第十至第十三句“溯流几换舟,大紧上峡口。谁谓此程迂,机会谅非偶。功名快着力,岂暇殢株守。”反映了诗人在艰难旅程中的坚韧和决心,以及对机会的珍视和把握。
- 第十四至第十六句“西陲江山程,大阃人物薮。不日胆略舒,金印落吾手”描绘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景象,暗示了他在仕途上将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 第十七句到第十八句“此别不胜难,临别忍回首。继此旅中交,如君不复有”,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分别的不舍和痛苦,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望。
- “大笑凭江楼,折赠江头柳”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离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风采。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人也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道义的坚守、对困难的勇敢面对以及对于未来的无限期待和信心。这些品质和情感都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佳作。
- 作者简介:
董嗣杲(1557—1636),明代诗人。字起静,号青莲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进士。历官永嘉、东阳知县等职。后归隐不仕,寄情山水。他一生坎坷,屡试不第,晚年隐居于太湖之滨,自号青莲居士。其诗语言简淡质朴,风格清丽自然,尤擅长写景咏物。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送李制属入蜀》,全诗如下:
君从甬水来,我弃西湖走。共入九江城,又客富池久。相照道义心,不数胶漆友。所嗟迹漂萍,每为世味诱。云何忽舍我,仓卒举别酒。风霜七千里,勇往胆如斗。溯流几换舟,大紧上峡口。谁谓此程迂,机会谅非偶。功名快着力,岂暇殢株守。西陲江山程,大阃人物薮。不日胆略舒,金印落吾手。此别不胜难,临别忍回首。继此旅中交,如君不复有。大笑凭江楼,折赠江头柳。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赞誉。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送别诗,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董嗣杲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