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除名窜新州,今年除名窜昭州。
我名无实浪自得,坐此人间多怨雠。
恩深天地贷斧钺,除之又除名不留。
虽然未即听逐便,已觉此身民是俦。
裂冠毁冕散车马,幅巾杖屦西南陬。
行者争道舍争席,所向尔汝纷应酬。
洞山有语久弗契,忽然一笑知来由。
我追我随非我患,那用避如韩伯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除名》。诗中表达了作者在官场中的无奈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首两句“前年除名窜新州,今年除名窜昭州。”讲述了作者在前一年被贬至新州,今年又被贬至昭州的经历。这两句诗简洁地交代了作者的两次贬谪经历,但并未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第三句“我名无实浪自得,坐此人间多怨雠。”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徒有其表,因此在人间备受埋怨。这里的“怨雠”指的是人们的怨恨。
接下来四句“恩深天地贷斧钺,除之又除名不留。”则是对前面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作者认为,自己的官职虽然高权重厚,但最终都会被除去,因此不必过于在意。这里用“恩深天地”来形容朝廷对自己的恩宠,用“贷斧钺”来形容自己得到的官职。而“除之又除名不留”则表示即使被除去职务,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最后六句“虽然未即听逐便,已觉此身民是俦。”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展望。他认为虽然现在还没有被驱逐,但已经感觉到自己与百姓没有什么不同。这里的“听逐”指的是受到驱逐或流放。“此身民是俦”则是说自己的身体与百姓相同,都是平民。
最后一句“裂冠毁冕散车马,幅巾杖屦西南陬。”则是描绘了诗人被贬后的生活状态。他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如脱去官帽、破坏礼帽、丢掉冠冕、散开车马等,过着隐居的生活。
尾联“行者争道舍争席,所向尔汝纷应酬。”则是描写了诗人被贬后在民间的生活状况。人们争相为这位被贬的官员让路、安排住宿、接待饮食,形成了一种热闹的氛围。这里的“尔汝”是指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状态。
尾联“洞山有语久弗契,忽然一笑知来由。”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一种感慨。他曾在洞山上与人交谈,试图寻找人生的方向,但始终未能找到答案。然而,当他突然大笑时,却明白了自己的一生。这里的“洞山有语”指的是诗人曾经在洞山寺与一位高人交谈,寻求人生的指导。“忽然一笑知来由”则是说,当诗人突然大笑时,他才真正领悟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尾联“我追我随非我患,那用避如韩伯休。”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态度。他认为,既然已经追随了自己的内心,那么也就不需要再逃避现实了。这里的“韩伯休”是指唐朝名将韩擒虎,他曾在岭南一带平定叛乱,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仕途的失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即追随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逃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