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迹投炎荒,有吏督其后。
一州一易之,稍缓辄訾诟。
所历多官僚,岂无亲且旧。
前车覆未遥,不敢略回脰。
谁谓桂岭僧,于君独勤厚。
沐浴君发肤,浣濯君领袖。
使君霜柏姿,凛凛出尘雾。
真风绝顾瞻,高义激颓仆。
乃知世外情,非复世间构。
呜呼君何忧,时命不终缪。
【解析】
此题为诗歌鉴赏。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因此答题时需要将全诗分成三部分进行解答。第一部分是“闻彦和过桂州”,第二部分是“削迹投炎荒,有吏督其后”,第三部分是“谁谓桂岭僧,于君独勤厚”。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内容,应详细分析其含义及作用。
【答案】
①闻彦和:闻人彦和,唐开元年间进士出身的诗人、官员。②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③削迹:隐居。④炎荒:边远荒凉之地。⑤吏督:官吏督促。⑥一州一易之:指每州每处都换了一次官员。⑦稍缓:稍稍放慢了一点速度。⑧訾诟:责备辱骂。⑨所历多官僚:经历的官员很多。⑩亲且旧:亲近而又旧日的朋友。⑪前车覆未遥:前面的人倒得不远。⑫略回脰:稍微回头。⑬于君:对您。⑭沐浴:洗发,洗头。⑮领袖:颈领之间,即脖颈以上。⑯霜柏:霜打的松树。⑰凛凛:威武严肃的样子。⑱绝顾瞻:断绝世俗的观瞻(眼光)。⑲高义:高尚的道义。⑳颓仆:跌倒。㉑世外情:超脱尘俗的感情。㉒非复:不是。㉓世间构:世俗的羁绊。㉔乃知:才知道。㉕忧:担忧。㉖缪:错误。
译文:听说闻人彦和路过桂州,隐居避世,在炎热的沙漠中度过,被官员们催赶着走。每州每处更换了一次官员,渐渐放慢了脚步,官员们就责备辱骂。他经历了许多官员,难道没有亲近又故旧的朋友?以前的人倒下不太远,不敢稍有回头。谁说桂岭的僧人,对你特别照顾?给你洗头洗发,给你洗衣服洗领子。你像霜打松树一样威武严肃,威严严肃地出现在空中。你的道义高尚,让人断绝世俗的观瞻;你的高尚道义,让人振奋,使人倾倒。才知道世俗的羁绊,不是世间的羁绊。呜呼!你怎么担忧呢,命运不会长久地错误。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作者闻人彦和在桂州任刺史期间,曾因政见不合而遭贬谪。这首诗就是闻人彦和在离开桂州时写给友人的。
首联“削迹投炎荒,有吏督其后”两句,点明了闻人彦和因事被贬,隐遁于桂州的僻远之地。“削迹”一词表明他的隐居态度十分坚决,决心要远离世俗的喧嚣。“炎荒”则说明他被贬至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远离了繁华都市的生活。“有吏督其后”一句表达了他对于官场的厌倦以及对于被官员催促的无奈之情。
颔联“一州一易之,稍缓辄訾诟”,进一步揭示了闻人彦和的处境艰难与心境抑郁。“一州一易之后”,表明他已经在每一个地方都换过官职,每一次都被官员催促着走。“稍缓辄訾诟”则暗示着他每次稍作停留就会被官员们指责和辱骂。这种处境让他倍感压抑与孤独,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隐居的决心。
颈联“所历多官僚,岂无亲且旧”两句,表达了他对曾经的官员的怀念以及对于他们的感激之情。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桂州,但是在他的记忆中,还有很多曾经与他共事过的官员。他们都是他曾经亲近的朋友,也是曾经关心过他的亲人。这种怀念让他感到无比的温暖与感动。
尾联“谁谓桂岭僧,于君独勤厚”两句,则是对他与桂州僧人交往的描述。虽然闻人彦和已经离开了桂州,但是对于他来说桂州仍然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他与那里的僧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让他感到非常的欣慰与满足。
全诗通过描绘闻人彦和的隐居生活以及与桂州僧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郁闷以及对于友情的珍视。同时,这首诗也传达出了一种对于世俗羁绊的超越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