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治百川,献议辟民田。
平昔不毛地,于今大有年。
至忠期报国,上策在安边。
士论追贤业,临风一泫然。
【注释】:
熙宁:宋神宗年号。百川:指江河湖海等,这里指治理国家。献议:提出建议。辟民田:开辟民间的田地。平昔:从前。不毛地:不适宜种庄稼的地方,荒地。于今:现在。大有年:收成很好。报国:报答国家的恩惠。上策:最好的计策。安边:安定边疆。士论:指读书人的看法和议论。贤业:贤明的事业。泫然:眼泪汪汪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天章观待制俞献议写的挽诗,追念他的功绩。全诗三首,每首都以“治”字领起,分别从“开疆”、“济民”两个方面,颂扬了俞献议的功绩。
前四句写俞献议在朝廷中积极建言献策,为治理天下尽心尽力。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很大好转。但是,新法也引起了许多反对声音,一些人对新法不满。于是,王安石派他的儿子王安礼出使辽国,向辽国皇帝请求归还侵占的河山,同时表示愿以每年送给辽国的财物作为岁币,并许用契丹的风俗来代替汉家的制度。王安礼到达辽国后,受到辽主的热烈欢迎,但遭到宰相的拒绝。消息传到朝廷,朝野上下都为之震惊,纷纷责骂王安礼。面对这种局面,王安礼感到十分为难,便写信给父亲说:“臣奉诏往谕,而见拒于宰相及群臣。若复如故,则臣之罪未可知也;若遂行其请,则陛下之威略亦未可知也。”王安礼的这封信被送到京城,由王安石代他呈上。王安石认为,王安礼虽然有失,但他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大业,所以没有责备他,而是给他写了一封《书安礼与李元弼书后》的文章,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持。这就是王安石为什么要给王安礼写这样一篇《书安礼与李元弼书后》的文章的原因。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它不仅赞扬了王安礼的忠诚和勇敢,还高度评价了他的爱国热情和高尚品质,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五、六句写俞献议为治理国家尽心竭力。俞献议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变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主张废除繁文缛节,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行政效率。他还提出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的建议,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拥护。由于这些原因,他被人们称为“开疆”。
七、八句写俞献议为治理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俞献议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他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得国家的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因此,他的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九、十句写俞献议的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俞献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他的事迹将被永远铭记在历史的天空中。
十一、十二句写人们对俞献议的评价很高。俞献议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他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和敬仰。他的事迹将被永远传颂下去。
十三、十四两句写人们对俞献议的哀悼之情。俞献议是一位值得尊敬和怀念的人,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他的事迹将被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