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杖陟高阁,登临思渺然。
闲身空岁月,老眼几山川。
落照明秋浦,飞帆湿暮烟。
倚阁怅今昔,馀恨付吟篇。
【注释】
曳杖:拉着拐杖。陟高阁:登高阁。渺然:辽阔、空阔的样子。闲身:闲散之身,指年老体衰、无所事事。几:几乎。落明:落日之光。秋浦:秋天的渡口。飞帆:船帆随风飘动。倚阁:凭栏而立。怅今昔:感叹今昔不同。馀恨:残余的怨恨,指对往事的追怀。吟篇:作诗。
【赏析】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六年的秋天,当时诗人任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通判。作者在登高阁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七律。
首联“曳杖陟高阁,登临思渺然”二句说登上宝林佛阁,面对空阔无边的景色,感到十分空旷渺远。诗人以“曳杖”形容自己步履蹒跚地登楼,以“陟高阁”表现自己心情之旷达,以“思渺然”抒发自己的情怀。首联起得突兀,气势不凡。
颔联“闲身空岁月”,是说自己闲散之身,徒自度尽了岁月。这两句既写出了自己的身世之叹,又暗含了对南宋朝廷政治腐败、奸佞横行的不满。
颈联“老眼看山川”。这里用《庄子·逍遥游》中庄周“吾观于物之所以着也”的典故。意思是说,我老了,看什么都觉得渺小。这两句既写出了自己年迈体衰,壮志难酬的感慨,又写出了对自己一生功业不能实现的遗憾之情。
尾联“倚阁怅今昔,馀恨付吟篇。”意思是说,凭栏遥望,无限感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由此而生出的惆怅之情。尾联是全篇的总结,它概括了全篇的思想内容,同时也点出了诗人创作此诗的动机。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上高阁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