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集孤夜,山楼起呼月。
秋虫声转悲,感此众芳歇。
人身非金石,青鬓忽已雪。
逾淮橘心秋,出山泉水汩。
猗兰抱香死,不受蓁莽没。

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深深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沉思。下面将详细介绍偶书:

  1. 诗歌原文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2. 诗句解析

  • “日出扶桑一丈高”: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日出的壮丽景象。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指太阳初升的地方,这里比喻光明和希望的开始。诗人通过对这一壮观景象的描写,传达出对新一天的期待与活力。
  • “人间万事细如毛”:这里的“细如毛”,用来形容世间万物的细微和复杂。诗人通过对这种微小事物的关注,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感悟。
  • “野夫怒见不平处”:这里的“野夫”,可能是指一位不拘小节、直率的普通人。他看到世间的不公,内心充满了愤慨。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正义的坚持。
  • “磨损胸中万古刀”:这里的“磨损”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经历。诗人用“万古刀”比喻自己历经沧桑的内心和岁月的痕迹。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坎坷的感慨,以及对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1. 文化背景
  • 《偶书》作于唐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发展。然而,诗人贺知章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思考。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贺知章的《偶书》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诗人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公正和真理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批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