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惟汉从官,三仕屈吾指。
前辈有郑公,后来王赵耳。
更生初去国,玉色欣共理。
我时见一叶,已识秋风起。
明年孔戣去,零落真复尔。
王师凛孤鹤,独叫青云里。
下有万伏弦,开云看白雉。
前年郑公来,初论差可喜。
谓当上联璧,共举汉纲纪。
三年越山中,不使度此水。
低头用朱墨,得去真晚矣。
况当少天官,风木赴淮涘。
一时东都空,物理固如此。
此行关世运,特可慰闾里。
下有贤寓公,上有名刺史。
想见闽父老,欢喜屐折齿。
虽然庙朝旧,迹远心自迩。
公行见赵公,此语式举似。
有事当驿闻,毋忘汉天子。

【注释】

共惟汉从官:只有汉朝的官员。三仕屈吾指:三次做官都屈从于我的意旨。郑公:即郑玄,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曾历任博士、太傅等职。后来王赵耳:后来的王导和谢安都是名门望族。更生:指王勃(字子安)。初去国:刚离开朝廷。玉色欣共理:你一去,就治理得很好。我时见一叶,已识秋风起:我在那时看见一片叶子,就知道秋天来了。孔戣:唐朝宰相孔颖达之子。零落真复尔:真是令人伤感啊!王师凛孤鹤:王勃的诗风像高洁的孤鹤。独叫青云里:独自在天空中鸣叫。下有万伏弦:箭矢如雨般射下。开云看白雉:展开云雾去看白雉。前年郑公来,初论差可喜:前年郑玄来访,我们初次谈论,还觉得很高兴。谓当上联璧:就像天上的月亮和月亮相互辉映一样。共举汉纲纪:一起维护汉朝的统治法纪。三年越山中,不使度此水:三年来一直隐居在越山之中,不从这里过河。低头用朱墨,得去真晚矣:低头作诗,用了朱红墨水,想走还不行呢!况当少天官,风木赴淮涘:何况我还只是个县令,风烛残年,要赶去淮河边上。一时东都空,物理固如此:洛阳一时间显得空虚,这是理所当然的。此行关世运,特可慰闾里:这次出行与国家的形势有关,可以安慰家乡的百姓。下有贤寓公,上有名刺史:下面有个贤明的县丞,上面是个有名的县令。想见闽父老,欢喜屐折齿:想来闽地的父母官一定会高兴,因为看到自己的鞋齿已经磨损了。虽然庙朝旧,迹远心自迩:虽然过去是庙堂中的旧臣,但是离得很远,他的心却很近。公行见赵公,此语式举似:你去拜访赵公,他也是这样说的。有事当驿闻,毋忘汉天子:有事要通过驿站告诉赵普,不要忘记汉家的天子啊!

【赏析】

本篇送别之作,写得委婉含蓄,感情真挚,语言流畅,风格清新。首联“共惟汉从官,三仕屈吾指”二句总括郑某之被排挤的缘由,为下文写郑某归途作铺垫;“前辈有郑公,后来王赵耳”二句则对郑尚书归途表示祝愿。中间两联写郑尚书辞官后归乡途中所经之地的景色以及所闻之事。其中“玉色欣共理”四句为第一联的扩展,以郑尚书之清廉治绩,喻其政绩之卓越;“我时见一叶”二句又承上启下,由物及人,以秋风落叶暗喻世事沧桑,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孔戣去”以下六句为第二联,写郑尚书归途中所见之景及内心活动。其中“王师凛孤鹤”二句借典故寓意郑尚书之志向高洁,“下有万伏弦”二句比喻郑尚书文思泉涌,“开云看白雉”二句写郑尚书笔下生花。“前年郑公来”二句写郑尚书初抵故地之情景;“公行见赵公”一句点题,并暗示郑尚书此行目的;“无事当驿闻”两句写郑尚书此行的目的。最后二联为第三联,由饯行而过渡到送行。其中“下有贤寓公”句承上启下,表明郑尚书此次回乡是受地方长官之邀,“上有名刺史”一句暗含郑尚书此次回乡是为地方长官效力之意;“想见闽父老”四句既写出了郑尚书此行的目的,又表明自己虽不能同往,但心向往之。全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