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之南土当木,玉州之北木为竹。以土筑室土则荣,以木编篱木应辱。
无木用土固其宜,有木何忍贱用之。呜呼,玉州之木最可悲,不为楹桷为藩篱。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玉州,即今四川宜宾市。木,即竹。此首以“班竹”喻指当地所产之木材。作者借竹的荣辱比喻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愤慨,表达了作者对正直而受屈者的爱怜。

三十日过班竹赋玉州之木一首

玉州之南土当木,玉州之北木为竹。

以土筑室土则荣,以木编篱木应辱。

无木用土固其宜,有木何忍贱用之。

呜呼,玉州之木最可悲,不为楹桷为藩篱。

【译文】

三月三日经过蜀地(宜宾)的班竹(一种竹子),赋《玉州之木一首》。

玉州之南土地适宜生长树木,玉州之北适宜生长竹子。

用泥土建房屋泥土会荣盛,用木头编篱笆木头会受到侮辱。

没有树木用泥土种植很适宜,有了树木为什么要用泥土埋没它!

啊,玉州这种树是最可悲的,不能用来做房屋的栋梁和墙壁。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诗的前半部分写玉州之木,后半部分议论人生价值。全诗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语言平易流畅,意境深远。

首联“玉州之南土当木,玉州之北木为竹”,交代写作背景与目的:“玉州”指四川,“南土”、“北木”指当地的土壤、树木。“土”与“木”相对,说明玉州的土壤适宜于种树,而那里的竹子也长得很好。这两句既写出了玉州地理的特点,又引出下文对“木”的思考。

颔联“以土筑室土则荣,以木编篱木应辱”,运用对比手法:“荣”与“辱”相对,突出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荣”指树木长势茂盛,“辱”指树木被砍削、烧焚。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作者对于不合理现象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正义的追求以及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颈联“无木用土固其宜,有木何忍贱用之”,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观点:既然土地适宜种树,就应该合理利用;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树木受到伤害或者破坏,那也是不应该的事情。这里,“宜”、“用”二字都含有贬义,表达了作者对不合理现象的谴责以及对正义的追求。

尾联“呜呼,玉州之木最可悲,不为楹桷为藩篱”,总结了全诗主旨,并发出了感慨。作者在最后一句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那些树木不被用来做房屋的柱子或者栅栏,它们会不会感到悲哀呢?”这句话既体现了作者对于不合理现象的认识,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正义的追求以及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玉州之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不合理现象的批判以及对正义的追求。整首诗构思新颖,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