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白额虎,暴戾日以滋。
纳诸罟擭中,食肉寝其皮。
文狸外柔顺,玉面而丰肌。
与世了无忤,奚亦遭危机。
得非风味殊,尊俎之所宜。
焚山猎兽者,是以罗致之。
主翁厌肥甘,鼎食嗤群儿。
殷勤筑糟丘,遣送持酒卮。
于时腊将残,雪花一尺围。
玉楼寒起粟,墨突晨未炊。
得酒且大嚼,勿令儿辈知。
这首诗描绘了主人宴请客人的场景,通过描述南山白额虎的暴戾、文狸的温柔和尊酒的丰盛,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与感悟。
我们来看第一句“甲辰季冬残腊大雪主人以糟玉面狸及尊酒为饷”。这是对时间的描述,甲辰是农历十二月,而残腊则意味着冬季即将结束。大雪纷飞,主人为了招待客人,准备了美味的玉面狸和上等的美酒。这里的“糟”指的是经过发酵处理的酒,而“玉面狸”则是一种珍贵的食材。
我们看到第二句“南山白额虎,暴戾日以滋”。这句话描述了南山上一只凶猛的白额虎,它的暴戾之气日益增长。这里用“日以滋”来形容其暴戾之气的不断加剧。
第三句“纳诸罟擭中,食肉寝其皮。”则是描绘了这只白额虎被捕获的场景。它在网罗中被捕,最后被吃掉了肉,只剩下皮。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白额虎的残暴和无情。
第四句“文狸外柔顺,玉面而丰肌。与世了无忤,奚亦遭危机。”则开始转向文狸的形象。它外表看似柔弱顺从,但实际上却是个内心强大的生物。它没有受到外界的威胁,却依然面临着危机。这句话表达了对文狸的赞美和对其内在品质的赞赏。
第五句“得非风味殊,尊俎之所宜。”则是对前面四句的总结。他认为文狸和白额虎的风味迥异,因此更适合在筵席上享用。这句话强调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食物。
第六到十句是对主人宴请场景的描写。主人为了招待客人,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食物。他点燃火炉,煮食,让酒暖身。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口味喜好,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
最后两句“焚山猎兽者,是以罗致之。主翁厌肥甘,鼎食嗤群儿。”则是对整个宴席氛围的描绘。那些焚山猎兽的人,是为了追求财富和美食而不惜伤害动物。而主人则对此不屑一顾,他更注重品味和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