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何许来,此焉忽相寻。
摩肩不少让,争道各载骎。
乔木与修竹,相招为茂林。
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
天垂木末近,日到谷底深。
空山时自响,已动客子心。
行至幽绝处,更闻啼怪禽。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旅途中,偶遇风景胜地时有感而发之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过单竹洋径”:经过一片竹林中的小道。单竹:指竹丛。
“两山何许来,此焉忽相寻”:两座山峰从何处来到此处,忽然相遇了。
“摩肩不少让,争道各载骎”:彼此肩并肩,互不退让,争相上路,各自匆匆赶路。摩肩:形容肩碰着肩、肩靠着肩。骎骎:形容快跑的样子。
“乔木与修竹,相招为茂林”:高大的树木和茂盛的竹子相互招呼在一起长成了茂密的树林。乔木:高树。
“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没有风吹草动的时候,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寂静。
“天垂木末近,日到谷底深”:天空下垂着树梢,接近地面。日:太阳。
“空山时自响,已动客子心”:山中空旷,时时传来鸟鸣声,使我不禁心有所动。空山:空空的山谷。
“赏析”:《过单竹洋径》是明代王稚登所作的一首七绝诗。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山水画。
首句“过单竹洋径”点明题旨地点。作者由“过”字领起全篇,写在一条曲折蜿蜒的小道上行走。
中间四句描写沿途所见景物,用词十分凝炼。前两句写山间景色,后两句写山林之静,动静结合;远近相衬,相映成趣。
后四句写景,写山中之静。
最后两句写山中之声,写山中之乐。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答案】
过单竹洋径
两山何许来,此焉忽相寻。
摩肩不少让,争道各载骎。
乔木与修竹,相招为茂林。
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
天垂木末近,日到谷底深。
空山时自响,已动客子心。
更闻啼怪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