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岭,上一岭,上如登天下如井,人言个是陂子径。
猿藤径里无居民,陂子径里无行人。冷风萧萧日杲杲,露湿半青半黄草。
前日猿藤犹有猿,今此一鸟亦不喧。树无红果草无蕊,纵有猿鸟将何餐。
两山如壁岸如削,一径缘空劣容脚。溪声千仞撼林壑,崖石欲崩人欲落。
来日长峰径更长,陂子径荒未是荒。蒋家三径未入手,岭南三径先断肠。
诗句原文:入陂子径
下一岭,上一岭,上如登天下如井,人言个是陂子径。
译文:
下一座山,再一座山,攀登起来就像攀登天顶,却像置身于井中。人们说这是通向陂子的小路。
猿藤径里无居民,陂子径里无行人。冷风萧萧日杲杲,露湿半青半黄草。
译文:
在那藤蔓缠绕的小径里没有人家,在小径的尽头也没有人行走。冷风吹过,太阳高悬,草地上的露水湿润了半青半黄的草地。
前日猿藤犹有猿,今此一鸟亦不喧。树无红果草无蕊,纵有猿鸟将何餐。
译文:
昨天这里还能听到猿啼声,今天一只鸟也不再叫唤。树上没有红色的果实,地上也没有绿色的嫩芽,即使有猿和鸟在这里觅食,也无处可餐。
两山如壁岸如削,一径缘空劣容脚。溪声千仞撼林壑,崖石欲崩人欲落。
译文:
两座山峰如同墙壁一般陡峭,一条小径沿着峭壁蜿蜒而下。溪水的声响仿佛能震动整个山林,悬崖上的石块看起来就要崩塌,让人心惊胆战。
来日长峰径更长,陂子径荒未是荒。蒋家三径未入手,岭南三径先断肠。
译文:
明天的长峰径将会更长,而陂子径虽然荒芜,但也并非真的荒凉。蒋家三径尚未有机会去探寻,而岭南的三径之路已经让人心生哀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经过陂子径时所见的自然景观以及内心的感受。诗中通过“陂子径”这一特定的地点,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陂子径周边的环境:从高处俯瞰,陂子径似乎连接着天空与大地;而实际行走其中,却只有冷风、日光和湿漉漉的草木相伴。这种对比强烈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中的意象“猿藤”和“猿藤径”等,不仅增添了诗中的自然元素,也反映了陂子径周围的生态特点,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生动和真实。诗人通过对陂子径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存在的感悟。
在诗歌的后半段,诗人通过描述陂子径的变化,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陂子径尽管荒芜,但仍然值得一访;而蒋家三径和岭南三径则是更为人所熟知的地方,它们的存在让人们不禁感到一丝忧伤。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陂子径的独特之处,并引发了读者对于自身经历和情感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通过简单的文字传达出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和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