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台城西幽绝处,古木排霄草荒路。
空斋深夜四无人,维予二人听春雨。
我如病鹤子茁兰,长幼不同同少年。
闻子诵书金应玉,看子落笔山飞泉。
别来几何如昨日,我老过前子非昔。
来年裹砚试集英,侧耳胪传第一声。
【注释】上元:即元宵节。刘子才:作者的朋友,字子才。维予二人:指作者和刘子才,“维”是“惟”的意思。春雨:指雨声。病鹤子茁兰:比喻自己年老体衰。长幼不同同少年:年龄虽小,但志向高远。闻子诵书金应玉:形容读书的声音如金石相击,悦耳动听。落笔山飞泉:形容书法笔力遒劲,犹如山间飞流直下的瀑布。裹砚试集英:准备参加考试。侧耳胪传第一声:形容考试中,自己听到的第一名的呼声。
【赏析】此为送别之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刘子才的深厚情谊。首联写送别地点之偏僻,以“幽绝”二字突出其荒凉冷清。颔联写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与友人聆听雨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颈联以“病鹤子茁兰”自比,感叹自己年老体衰,而友人正值青春年少,志向高远。尾联则以“来年裹砚试集英,侧耳胪传第一声”祝愿友人考试成功,一举成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己酉上元后赠刘子才
书台城西幽绝处,古木排霄草荒路。
空斋深夜四无人,维予二人听春雨。
我如病鹤子茁兰,长幼不同同少年。
闻子诵书金应玉,看子落笔山飞泉。
注释:
己酉: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
书台城西:指刘子才所住的地点。
幽绝:寂静偏远。
草荒路:草木荒芜,道路荒凉。
空斋:空旷的房子或房间。
深夜四无人:深夜时分,家中只有两个人。
维予二人:你们两个。
维:助词,无实际意义。
闻子诵书金应玉:形容读书的声音如同金石相击般悦耳动听。
看子落笔山飞泉:形容书法笔力遒劲,犹如山间飞流直下的瀑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上元节后的某个夜晚,将好友刘子才送到书台城西的幽静之处,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诗的第一句“书台城西幽绝处”,直接点明了送别之地的位置。书台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西郊则是一片寂静偏远的地方。这里的环境显得十分幽静,远离尘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这种幽静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也为接下来的对话铺垫了基调。
第二句“古木排霄草荒路”,进一步描绘了送别地的景象。古树参天,枝叶茂盛,遮天蔽日;草地荒芜,没有生机。这种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同时,这也可能是在隐喻着友情的深厚和长久。
第三句“空斋深夜四无人”,描述了送别时的情境。家中空荡荡的,只剩下两个人在深夜中相伴。这种寂静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孤独和寂寞,但也为第四句的“维予二人听春雨”增添了一种诗意的氛围。春雨淅沥,伴随着两人的低语和笑声,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时光。
第四句“我如病鹤子茁兰”,以自喻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病弱的鹤,而儿子则像一株茁壮的兰草。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无奈和感慨,也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他希望儿子能够像兰花一样坚韧不拔,茁壮成长。
第五句“长幼不同同少年”,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虽然自己年纪较大,但仍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活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青春的气息和活力四溢的精神状态。同时,这也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期望。他希望两位朋友能够保持这种心态,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
第六句“闻子诵书金应玉”,用来形容儿子读书的声音如同金石相击般悦耳动听。这个比喻既赞美了儿子的才华和学识,也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儿子的关心和期待。他希望儿子能够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不断进步。
第七句“看子落笔山飞泉”,则形容儿子书法的笔力遒劲,犹如山间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个比喻形象生动,既展示了儿子书法的高超技艺,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才能的认可和骄傲。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儿子的鼓励和期待。他希望儿子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成为一名杰出的书法家。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和对话内容,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刘子才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