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乌衣族,东京伯始孙。
一枝须折桂,六阙旧旌门。
归思鲈鱼脍,离筵竹叶樽。
秋风正摇落,楚客莫销魂。

【注释】

义门:即义门胡生,指作者的朋友胡松。南归:归家。

南国:南方的国度。乌衣族:指东晋时贵族世家子弟在京城建康(今南京)的住宅区,这里指胡松是那里的贵族。

伯始:即王导,东晋名臣,曾任会稽内史、司空等职。孙:指胡松是王导的孙子。

一枝:指折梅,梅花盛开时枝干弯曲,像梅花一样。桂:桂花,这里用比喻手法说梅花似桂花一样芬芳。

六阙:指朝廷。旧旌门:指王导曾经居住过的建康城门。

归思:回家的思念之情。鲈鱼脍:指诗人家乡的鱼脍美食。离筵:离别时的宴席。竹叶樽:酒器名。

秋风正摇落:意思是秋风吹得树叶纷纷坠落,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仕途遭遇。

楚客:指诗人,因屈原以楚国为故乡,故称楚客。销魂:指极度悲伤。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写胡松辞官归乡的情景,五、六两句写胡松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和宴会上饮酒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胡松离开京城后,秋天的萧瑟景色使他感到悲凉,他不禁感慨万分。

诗题中的“义门”是胡松的别号。据《晋书·儒林传》记载,王导曾作《兰亭集序》,文中提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后人因此以“兰亭”为文人集会之所,而把东晋时期的会稽郡称为“兰亭”。胡松的《兰亭集序》中也有“吾祖太常卿安平靖侯道子,尝有王公之名,复经始信之末”之句。由此可见,“义门”就是胡松的祖居之地。

首句“南国乌衣族,东京伯始孙”,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又写出了胡松的身份地位。“南国”是指江南地区。当时,东晋都城设在建康(今南京),所以这里指的是江南地区。“乌衣族”是指王导家族在京都建康的宅第区——乌衣巷,这是东晋时期贵族士大夫聚居的地方。“东京”则是指洛阳,这里借代了王导家族的发源地。“伯始”是王导的字,王导是晋朝的名臣,曾任尚书令等职,对当时的政局影响颇大,所以称其为“伯始”。这一句表明了胡松是王导的孙子,身份尊贵。

颔联“一枝须折桂,六阙旧旌门”是对王导家族的赞美,同时暗含了王导家族衰落的意思。“一枝须折”是比喻王导家族已经衰败。“桂”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象征,它代表着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声誉。“折桂”就是指获得荣誉和成功。“六阙”则是借用了汉代宫殿门前的六个门阙的典故,表示王导家族曾经显赫一时。“旧旌门”是借用了东汉名将班超从军西域,被封为定远侯的故事,表示王导家族曾经功高震主。这两句表明了胡松对王导家族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王导家族衰落的惋惜之情。

颈联“归思鲈鱼脍,离筵竹叶樽”则是描写胡松与友人离别的场景。“归思”是表达思念之情。“鲈鱼脍”是形容家乡美味的佳肴。“离筵”则是指离别时的宴会。“竹叶樽”是一种酒器的名称。这两句表明了胡松在告别宴会上的感慨之情。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胡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暗示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即将到来的仕途挫折的担忧和不安。

尾联“秋风正摇落,楚客莫销魂”则是抒发了胡松离别京城后的感慨之情。“秋风”是秋天的象征,它在这里用来比喻胡松的仕途遭遇。“摇落”是草木凋零的意思。这一句表达了胡松对官场的失望和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个人命运的担忧。“楚客”是胡松自称,因为屈原曾以楚国为故乡,所以后世文人常用“楚客”来称呼自己的故乡或亲人。“销魂”是形容极度悲伤的意思。这一句表达了胡松离别京城后的感慨之情,他不禁感叹自己的身世飘零,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这首诗通过描写胡松辞官归乡的场景以及与友人离别时的宴会,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胡松的才华与风采,又体现了他的豪情与壮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