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必相与言,礼乐相示甚昭然。
礼乐相示无一言,物物事事妙莫宣。
此妙自觉不可传,可传非觉亦非玄。
风雨霜露无非教,哀乐相生先圣篇。

【注释】

君子:指有德的贤人。相与言:相互谈论、交流。昭然:明显、明白。物物:事事。妙莫宣:妙不可传,意谓微妙的道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此:这、指前两句。妙:精妙、奥妙。觉:觉悟、明了。可传:能被后人理解、接受。非:不是。玄:深奥、神秘。风雨霜露:自然现象,常用以比喻教化。哀乐:悲哀和快乐,指人生经历的各种情感。先圣:指孔子及其弟子们。篇:文章、诗歌。

【赏析】

《偶书》是一首托物咏怀诗,诗人借“礼乐”为喻,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全诗语言平易,意境高远,寓意深刻。

首联:“君子不必相与言,礼乐相示甚昭然。”意思是说,有德之人不用多说什么,他们的行为举止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样。

颔联:“礼乐相示无一言,物物事事妙莫宣。”进一步强调了“不言”之教,即通过具体的礼乐活动,无声地传授给人们。这里的“物物”,指世间万物;“事事”,指万事万物。“妙莫宣”,即“妙不可传”。这一联的意思是说,那些微妙而奥妙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颈联:“此妙自觉不可传,可传非觉亦非玄。”这里,诗人提出了自己对于“妙”的理解。他并不认为“妙”是一种可以传授的知识或技能,更不是神秘的“玄”。相反,他认为“妙”是一种内在的感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体验。这种体验虽然无法用言语来描述,但却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来领悟。

尾联:“风雨霜露无非教,哀乐相生先圣篇。”这一联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风雨、霜露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教导,它们通过这些现象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同时,他也指出人生经历中的哀乐之情,正是人类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一句引用了孔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态度和看法。整首诗以“偶书”为题,实际上是在借物抒怀,通过描绘礼乐教化的过程,传达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