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投大林谷,晨登崒如亭。
高坟郁嵯峨,百拜双泪零。
白杨自萧萧,宿草何青青。
悲风振林薄,猿鸟为悲鸣。
音容久寂寞,欲语谁为听。
空使千载后,儒生抱遗经。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谒文公书院山亭》,是一首五言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诗句解释及关键词注释:
- 暝投大林谷,晨登崒如亭:傍晚时投宿在大树林中(“大林谷”可能指的是某个山林中的地名),清晨攀登着像山峰一样高峻的亭子(“崒如亭”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亭子名字)。
- 高坟郁嵯峨,百拜双泪零:高大的坟墓上草木茂盛,我在那里拜祭,泪水纵横交错。
- 白杨自萧萧,宿草何青青:白杨树在风中摇曳,已经长成挺拔的树木;野草依然翠绿,但已过了生长的季节。
- 悲风振林薄,猿鸟为悲鸣:悲凉的秋风吹动着树林里的树叶,猿猴和鸟儿因悲伤而发出鸣叫声。
- 音容久寂寞,欲语谁为听:先生的声音容貌早已不再存在,我欲倾诉却又无人倾听。
- 空使千载后,儒生抱遗经:只留下一千年后的人们去怀念,我们这些读书人只能怀抱着先贤留下的经典。
译文:
在黄昏时分我投宿在大树林中,清晨登上了山峰般高的亭子。
高大的坟墓草木葱茏,我在墓前拜祭,泪水纵横交错。
白杨树在秋风中摇曳,野草已经变黄,但已经不再生长。
悲凉的秋风吹动着树林里的树叶,猿猴、鸟儿因悲伤而发出呜咽之声。
先生的音容早已消失,我再也无法向任何人诉说。
我只能让千年后的人去怀念,我们这些读书人只能怀抱着先贤留下的经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拜见一位已故学者(文公先生)墓下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人物内心的哀思。诗中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如“高坟”“嵯峨”“萧萧”“青青”,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极强。同时,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写来隐喻人的情感变化,如“悲风”和“猿鸟”的叫声,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此外,诗歌也表现了作者对逝去英杰的深切怀念和对学问传承的责任感。整体而言,这是一首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