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
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
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
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

【注释】

杨明叔:即杨亿(974-1022),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宋代文学家、诗人。

道常无一物:道,指道家的学说。《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谓修道者要清静淡泊,不执著于一切。一物:万物。

反三隅:反,返本归真。三隅:《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之也。”此指返本归真。

喜与嗔同本:喜和怒都是由心产生的,所以两者同本。

嗔时喜自俱:嗔怒之时,内心的喜悦也随之出现。

心随物作宰:心是主宰,可以随心所欲。物,指外物。宰,主持或控制的意思。

人谓我非夫:别人都以为我是凡人。

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最终达到彼岸。利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精义,深刻地理解事物的道理。到岸桴,渡到彼岸。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道家学说的“道常无一物”和佛教“反观内照”“反闻知新”的思想结合。

首句“道常无一物”,语出《金刚经》。“道常无一物”,是指道体是虚空无物的,不是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学要反三隅”,出自《老子》第36章。“反”通“返”,意为返还,回归本源,返璞归真。“三隅”指三个方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四者俱时以度天下。”(《庄子集释》卷中)“反”即返本归真,“三隅”指这四个方面。

次二句“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出自《楞严经》。“同本”指相同的根源。“喜”和“嗔”(愤怒)都是由心产生的,所以两者同根同源。“嗔时喜自俱”,即怒火之中,内心的喜悦也随着出现。

第三句“心随物作宰”,出自《庄子•在宥》。“心”指主宰之心。“物”指外物。“作宰”指主宰。这里的意思是说,心是可以随意支配外物的。

第四句“人谓我非夫”,出自《庄子•徐无鬼》。“人”指别人。“非夫”即不是凡人。这句是说,别人都认为我不是凡人。

第五句“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利用”指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精义”即深刻地理解事物的道理。“还成”指最后达到目的。“到岸桴”,渡到彼岸,比喻成功。

既写道家学说的“道常无一物”和佛教“反观内照”“反闻知新”的思想结合,又写儒家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表现了作者追求真理的人生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