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之师,是为拙斋。
学无不究,道无不该。
体统纯正,规模拓恢。
卓成一家,犹斗之魁。
未及百年,遗响冷灰。
我守宝婺,四学是开。
以导生徒,俾绍东莱。
回首七霜,谅多成材。
英英耕叟,我友自孩。
吐词不群,制行亦瑰。
勉以朱学,持论不回。
仆家源流,是拥是培。
仲尼得伋,垂教方来。
拙斋有孙,其道未颓。
且告瓜熟,定王之台。
僮马载驰,羔雁屡催。
予闻湘流,夙称圣涯。
懋陵之邦,元公所胎。
南轩昭昭,五峰巍巍。
岂无秀民,可与摩揩。
求仁得仁,懋哉懋哉。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诗人以东莱之师的学问和道德品质为榜样,表达了对友人赴湖帅幕的祝贺和祝福。
首句“东莱之师”,指的是东莱学派的学者。东莱学派是由北宋儒学家程颢、程颐创立的,以二程兄弟为主要代表,主张“明体达用”,强调“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
第二句“学无不究,道无不该”,意思是学问没有不精通的,道理没有不周全的。这里强调了学习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以及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第三句“体统纯正,规模拓恢”,意思是学术思想和道德品质纯正,思想体系宏大而开阔。这里强调了学术思想的正统性和广阔性。
第四句“卓成一家,犹斗之魁”,意思是在学术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就像斗兽场上的首领一样引人注目。这里强调了学术成就的独特性和领袖地位。
第五句“未及百年,遗响冷灰”,意思是虽然只有百年的历史,但留下的名声仍然响亮。这里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六句“我守宝婺”,指作者守护着宝贵的地方或事业。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
第七句“四学是开”,意味着在这里可以开启多种学问和知识。婺源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文人学士云集于此,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八句“以导生徒”,意为教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才能和品德。这里的“导”字,既表示教导的意思,也暗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和信任。
第九句“俾绍东莱”,意为让后人继承和发展东莱学派的精神和学说。这是对友人的一种寄望和鼓励,希望他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第十句“回首七霜,谅多成材”,意思是回首过去,相信你会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这里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第十一句“英英耕叟,我友自孩”,意思是你的智慧和品德都如同英俊的耕田老人一样,从小就显现出不凡之处。这里赞美了友人的才华和品德。
第十二句“吐词不群,制行亦瑰”,意思是你的话语独特而不平庸,行为举止也非常美好。这里强调了友人的口才和品行。
第十三句“勉以朱学,持论不回”,意思是勉励你要继续发扬儒家经典学问,保持坚定的信仰和观点。这里的“朱学”,是指朱熹的理学。
第十四句“仆家源流,是拥是培”,意思是我的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需要你们来扶持和维护。这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信任感。
第十五句“仲尼得伋”,引用孔子的话“仲尼得伋,其传可知也。”意指孔子得到了他的继承人曾参,其学说可以得到传承。这里表达了对友人学术传承的期望。
第十六句“拙斋有孙,其道未颓”,意思是我的书房里还有孙子辈的人,他们的道业还没有败坏。这里强调了对友人道业的关心和支持。
第十七句“且告瓜熟,定王之台”,意思是告诉你现在时机成熟,可以登上王位。这里的“定王之台”,比喻指代某个重要的位置或机会。
第十八句“僮马载驰,羔雁屡催”,意思是小马儿奔跑不停,羔羊和雁群频频催促要出发。这里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忙碌和急切。
第十九句“予闻湘流,夙称圣涯”,意思是我听说湘江的流水,很早就听说过你的大名。这里的“湘流”指湘江,古代以长江为主流,湘江位于长江以南,所以称之为湘流。这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期待。
第二十句“懋陵之邦,元公所胎”,意思是懋陵这个地方,是元朝开国元勋郭子兴的故乡。这里强调了友人的出身背景和历史地位。
第二十一句“南轩昭昭,五峰巍巍”,意思是南方的高楼上,五座山峰高耸入云。这里形容了友人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丽的景象。
第二十二句“岂无秀民,可与摩揩”,意思是难道没有杰出的人才吗?可以一起切磋琢磨。这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和鼓励。
第二十三句“求仁得仁,懋哉懋哉”,意思是寻求仁爱之道,最终获得了仁爱之心。这里强调了追求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