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思成德士,家居山裹山。
云深何惮远,路险不知难。
幽鸟藏林语,残花点石斑。
行踪无觅处,惆怅自空还。

【注释】

山中访友:在山里访问朋友。

不遇:没有见到。

成德士:有道德修养的人。

家居:居住。

云深:指云雾浓密,看不见道路。

惮(dàn):怕。

残花点石斑:用残花点缀在石头上。

行踪无觅处,惆怅自空还:行走的痕迹无处可寻,心中惆怅,只得归隐。

【译文】

久思不遇,我寻找有道德修养之士,他隐居山中。我登山越岭,云雾浓密,看不见道路。山路险峻,不知艰难。山间鸟儿藏在树林中低语,石头上的花朵也显得格外娇艳。但我四处搜寻他的踪迹,却找不到他。我惆怅地独自返回。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山中隐者友人的探访。诗人在登高望远时,首先想到的是那位隐居山林中的“有道之士”。诗人怀着崇敬之情去拜访,但“云深”之阻和“路险”之难,使他不能如愿以偿。于是诗人只好退而求其次。诗一开篇,诗人就表达了对这位隐者的向往之情:“久思成德士,家居山裹山。”他想见一见这位德才兼备的朋友,但“家在山中住”,只能遥想其身影了。这两句诗看似平平淡淡,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隐者的深深敬仰之情。

次句“云深何惮远,路险不知难”,是全诗的重点,也是难点。诗人在写“远”和“难”的过程中,巧妙地将隐者的品德与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畏艰险,不怕遥远,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同时,这也反映了隐者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三四句“幽鸟藏林语,残花点石斑”,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补充,描绘了隐者和山林、自然景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通过对鸟儿栖息林中、花朵点缀山石等细微之处的观察,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者的赞美之情。

最后一联“行踪无觅处,惆怅自空还”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表现了诗人对隐者的深深思念之情。他四处寻找隐者的踪迹,但却找不到他。这种无奈和惆怅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最后一句“惆怅自空还”,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诗人只能在空荡荡的山中独自徘徊,表达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隐者风貌和品德的优秀作品。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并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追求理想的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