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已强半,寻春登石楼。
山光侵雨变,草色到云休。
归鸟沈岩际,行人过树头。
剥苔看石碣,因火认渔舟。
渐夜滩声恶,凭虚屋势浮。
乘闲聊自适,觞咏属吾流。
【注释】
二月已强半:指农历二月,已过了一半。
寻春登石楼:寻找春天,登上了石头楼。
山光侵雨变,草色到云休:山林的景色被雨水打湿了,草木的颜色也随着云雾散开。
归鸟沈岩际,行人过树头:归来的小鸟停留在岩石上。过路的人经过了树梢。
剥苔看石碣,因火认渔舟:剥去苔藓来查看石头上的刻字,因为烧着火来辨认渔船。
渐夜滩声恶,凭虚屋势浮:渐渐到了夜晚,滩面上的响声变得不好听。倚靠在虚浮的屋子上面,听着水声。
乘闲聊自适,觞咏属吾流:乘着闲情逸致来享受这种自在的生活,一边喝酒一边吟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春天游香山寺时写的,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然美的情趣,以及在欣赏美景中感受到的愉悦心情。
首联点明题旨,交代了时间与地点。“二月已强半”,点出时令,“寻春”二字表明了诗人的游兴所在。“登石楼”三字,既写出了诗人的行动,又暗示了登楼所见景物。“山光侵雨变”,写春雨使山色更加鲜明动人,而“到云休”三字,则又写出了山色之变化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颔联承前启后,写春山之景。“山光”二句对仗工稳,写山色之美,更兼用拟人手法,将山色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感情和动作,使诗句显得生动活泼。“沉岩际”三字,形象突出了归鸟停歇之所,而“过树头”三字,则又写出了行人经过之处。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有人物的活动,情景交融,十分和谐。
颈联两句写景,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一个细节来显示诗人的兴致:“剥苔看石碣”,说明诗人正在细心地观赏古迹;“因火认渔舟”,则表现出诗人在观赏古迹之余还不忘游山的乐趣。这两句诗,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古人遗迹的珍爱,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作者善于发现乐趣的情趣。
尾联两句写景,但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怀。“渐夜滩声恶”四字,既写出了夜晚的声响,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快;“凭虚屋势浮”三字,则写出了诗人面对空灵的山水而产生的虚无飘渺之感。这两句诗虽然写景,但实际上是借助景物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乘闲自适”一句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中的愉悦心情;“属吾流”一句则表明了诗人乐于饮酒赋诗的性情。
诗人通过对春山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孤独感、寂寞感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清新淡雅,语言朴素自然,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