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名妓镇东吴,不好黄金只好书。
借问钱塘苏小小,风流还似大苏无。
寄苏小娟
当时名妓镇东吴,不好黄金只好书。 借问钱塘苏小小,风流还似大苏无。
赏析:
赵院判的这首诗《寄苏小娟》描绘出了一幅宋代歌妓的生活画卷。诗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当时名妓与钱塘苏小小的风采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当时名妓镇东吴”指的是在当时的社会中,那些以色艺双绝著称的歌妓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交圈层——东吴名妓区。这些歌妓们虽然生活优渥,但往往更看重文学艺术和诗词才华,而不仅仅是财富地位。
“不好黄金只好书”,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歌妓群体的文化追求。她们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在那个时代,能够写出好诗词的人并不多,因此歌妓们对于能够写诗作词的才情尤为重视,这在当时是一种相当高雅的追求。
诗人转而提到了“钱塘苏小小”。苏小小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歌妓,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才学横溢,擅长诗词。赵院判在这里用“借问”这一动作引出了对苏小娟的询问,表达了对她的仰慕之情。他通过比较,暗示苏小娟在文才方面甚至超越了当时著名的文人——苏轼(号东坡)。这种比较不仅显示了苏小娟的卓越才华,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同。
在最后两句中,“风流还似大苏无”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象。诗人用“大苏”指代苏轼,这不仅是对苏小娟文才的赞美,也是对苏轼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特质的认可。这种评价表明,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苏小娟都被看作是一位兼具美貌与才情的完美女性。
《寄苏小娟》不仅展现了赵院判对当时歌妓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通过这首诗,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于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