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子挺生,道德之门。
佩服至论,鲤则弟昆。
三得三亡,所问殊温。
君子归宓,义不掩恩。
【注释】
文宣王:汉景帝封孔子为褒成侯,后人以“文宣”称孔庙。
弟子:指孔门的弟子们。
赞: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颂扬某人或某事。
挺生:出类拔萃、杰出之意。
道德之门:指道德的门户。
佩服:推崇、尊崇。
至论:最正确的见解。
鲤则弟昆(qūn):指孔子的弟弟孔鲤,字伯鱼。
三得三亡:比喻得失反复,变化无常。
所问殊温:意思是所问的问题很温和,和颜悦色。
君子归宓:指孔子对宓子贱的赞誉。
义不掩恩:指正义不能掩盖恩惠。
【赏析】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篇咏史诗。此诗先写文宣王及其弟子,再写孔子在世时,最后写到其死后孔子名声更加显赫,而弟子却渐渐失传的情况。全诗通过歌颂孔子的德政和功绩,表达了自己对孔子学说的向往与敬仰之情。
诗的首句开门见山,点明主题,即赞颂孔子。接下来四句,诗人从两个方面来赞美孔子的卓越德行:一是说他的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二是说他的学识造诣非常深厚。接着诗人又用“佩服至论”一句,进一步说明孔子的学说是经过长时间实践考验,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最正确的观点。这一句既赞扬了孔子,也暗示了孔子学说的永恒价值。
诗的中间四句,诗人转而描写孔子生前和死后的情景。“三得三亡”,是指孔子一生经历三次得国三次亡国,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不改初心。这两句诗表现了孔子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所问殊温”,则表明孔子在与弟子们交流时总是态度和蔼可亲,从不严厉斥责。这句诗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展现了他人格的魅力。
最后两句,诗人描绘了孔子死后弟子们的传承情况:虽然孔子已经离开人世,但他的学说仍然广为流传,弟子们也不断传承和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弟子们也逐渐失去了对孔子学说的热情与兴趣,甚至有些已经忘却了孔子的真谛。这两句诗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孔子学说的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学说传承的担忧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赞美与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学说的敬仰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孔子学说的关注与争议。诗人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现了孔子的伟大形象和儒家学说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