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姿直节想堂堂,不忍偷生向扰攘。
二帝蒙尘方幸虏,六臣奉玺更朝梁。
身轻欲抗豺狼怒,名在终同日月光。
曾与先君共褒录,拊编交感泪浪浪。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读李忠悯文集
英姿直节想堂堂,不忍偷生向扰攘。
二帝蒙尘方幸虏,六臣奉玺更朝梁。
身轻欲抗豺狼怒,名在终同日月光。
曾与先君共褒录,拊编交感泪浪浪。

接下来是逐句的释义:

  1. 英姿直节想堂堂,不忍偷生向扰攘。
  • “英姿”指的是英俊的姿态,“直节”表示正直的气节,“想堂堂”则是形容气势雄伟、威猛的样子。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和正义的崇高追求,不忍心为了苟活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 “不忍偷生”中的“偷生”指的是苟且偷生,不愿意因为个人的利益而违背自己的原则,宁愿保持尊严而死也不屈服于暴政。
  • “向扰攘”中的“扰攘”指的是动荡不安的局面,诗人在这里表明自己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动乱和冲突,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信念。
  1. 二帝蒙尘方幸虏,六臣奉玺更朝梁。
  • “二帝蒙尘”指的是被俘虏的两位皇帝,“二帝”可能是指唐朝的两个皇帝,即唐昭宗和唐哀帝。这里的语境是在描述唐朝末年战火纷飞、国家动荡的局面。
  • “方幸虏”中的“幸”可能是指侥幸、有幸的意思,表示虽然身处困境之中仍然有机会生存或者有所作为。这里的“虏”指的是异族统治下的奴隶,诗人用“幸虏”来形容自己在异族的压迫下仍然能够苟延残喘,没有完全屈服。
  • “六臣奉玺更朝梁”中的“六臣”可能是指辅佐皇帝的六位大臣,“奉玺”指的是持有皇帝赋予的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里的“更朝梁”可能是指改朝换代,意味着唐朝已经灭亡或者正在经历着变革。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唐朝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奈。
  1. 身轻欲抗豺狼怒,名在终同日月光。
  • “身轻欲抗”中的“身轻”可能是指身体轻盈,力量不足,但仍然想要抵抗敌人的愤怒。这里的“抗”指的是反抗、抗争的意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决心。
  • “名在终同日月光”中的“名在”指的是名声和地位,“终同日月光”则是指尽管最终可能无法逃脱厄运或不幸的命运,但其名字和事迹将如同明亮的日光一样被后世所铭记。这里的语境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即使遭遇不幸或死亡,其光辉的形象和精神也将永远被人们所怀念和传颂。
  1. 曾与先君共褒录,拊编交感泪浪浪。
  • “曾与先君共褒录”中的“先君”可能是指诗人的先父或者先祖,“共褒录”指的是共同参与编纂史书或者记录功绩的事情。这里的语境可能是在回忆过去与先君一同参与重要事务的经历,以及那些充满荣誉和荣耀的时刻。
  • “拊编交感泪浪浪”中的“拊编”指的是翻阅书籍的动作,“交感”表示互相感动、共鸣的意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与先君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那些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投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抒发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和对个人忠诚信念的坚守的作品。它通过对历史英雄的描绘和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展示了作者对于理想、信念和忠诚的深刻理解。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