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慕徐孺子,飘然不系踪。
屡辟竟不起,三府为一空。
当时坐支党,商飙扫萍蓬。
或横取钳釱,或逃为雅舂。
南州卑薄地,斯人出其中。
一丘与一壑,自谓过诸公。
坐榻解陈蕃,生刍吊林宗。
维颠非一绳,何独识污隆。
至今清章湄,千载扬高风。
写怀寄白社,寂寞吾焉从。

【注释】

1、徐孺子:指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曾作《与山阴道士绝交书》,表示不愿为官。后以“徐稚”为避讳称其字。

2、飘然不系踪:形容徐稚不受世俗羁绊。

3、屡辟:多次被举荐。

4、竟不起:终未任官。

5、三府:指朝廷中尚书令曹魏公、司徒曹真、司空陈矫等三个高级官职。

6、支党:指依附他的人。

7、商飙扫萍蓬:比喻奸佞之徒的势力扫除了正直之士。

8、横取钳釱:用权谋来制服他人。

9、逃为雅舂:指逃避到隐逸生活。

10、南州:指南朝梁代。

11、卑薄地:低微之地。

12、一丘:一个山丘。

13、一壑:一条沟谷。

14、过诸公:比他们高明。

15、坐榻解陈蕃:指自己虽居高位而不贪财好色。

16、生刍吊林宗:指自己虽居高位但不贪财好色。

17、维颠非一绳:指自己虽处高位但并不因地位高而骄傲,也不因地位低而自卑。

18、何独识污隆:指自己能识别出哪些人是贤者,哪些人是小人。

19、清章湄:指自己的名声如清流在江边激荡。

20、千载扬高风:指自己的名声流传千年仍被人传颂。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隐居期间,表现了他一生对仕途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通篇都是写徐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和不慕权势的高风亮节。

开头二句:“我慕徐孺子,飘然不系踪。”是直接抒情,说诗人仰慕徐稚,希望有像徐稚这样的品格。徐稚不肯做官,甘愿在山林之中过着闲适的生活,这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使诗人十分向往,于是便有了下面几句的描写:“屡辟竟不起,三府为一空。当时坐支党,商飙扫萍蓬。”这几句是说徐稚屡次被征召,但都拒绝了;即使勉强应命,也总是不久就离去。他的离开,使得朝廷中的官员们纷纷离去,官场上一派萧索的景象,连那商风都吹走了,连那些浮华的仕宦之人都被赶得无处安身。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徐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横取钳釱,或逃为雅舂。”是写一些趋炎附势的人,见徐稚不肯做官,便想用各种手段去笼络他,甚至想借机排挤他,但是这些人终究是徒劳的,因为徐稚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官场。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了徐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南州卑薄地,斯人出其中。一丘与一壑,自谓过诸公。”这两句诗则是写徐稚虽然生活在南州这样一个低贱的地方,但他却认为自己比许多达官贵人都要高明得多。这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他能够超越世俗的偏见,看清了事物的真面目。

接下来四句诗,是对徐稚人格的进一步赞美:“坐榻解陈蕃,生刍吊林宗。维颠非一绳,何独识污隆?”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自己身处高位,但是却并不贪图富贵享乐,而是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清正廉洁的作风;同时,他也善于识别人才,不会因为一个人地位低就看不起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地位高就过分地抬高他。这种谦虚谨慎的品质,正是诗人所赞赏并希望自己能够具备的。

最后四句诗是诗人对徐稚精神的赞扬:“至今清章湄,千载扬高风。”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至今人们还在怀念着徐稚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他的事迹已经被传颂千古,成为后世人们的楷模。

整首诗通过对徐稚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不屑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和对高尚精神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