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殿夜漫漫,临祠愧礼官。
降神欣乐奏,望瘗肃更阑。
雨意垂檐黑,风声过竹寒。
晓庭人寂寞,乌鸟拾馀残。

【注释】

己未: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十二月二日:即公元785年12月4日(农历)。致斋:指祭祀前斋戒沐浴的仪式。惠照:僧人名。坛殿:指祭坛、神祠。漫漫:无边无际。临祠:来到神祠。愧礼官:感到自己身为礼仪官员的惭愧。降神:请神附体,表示已和神灵沟通。欣乐奏:快乐地演奏乐曲。望瘗:指送神归土安葬。肃更阑:夜深人静的时候。雨意:形容雨点落下的样子,也比喻愁思。垂檐:屋檐。风声:指风雨的声音。过竹寒:经过竹林传来阵阵凉风。晓庭:天刚亮时的院子。人寂寞:无人来院中闲坐赏景。乌鸟:乌鸦。拾馀残:捡回剩下的东西。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赴京途中,途经某处,因见庙宇而作。诗中描绘了一幅阴雨之夜,在寺庙内祈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活动的虔诚态度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第一句“坛殿夜漫漫”,描述了夜晚时分,庙宇显得格外幽暗。这里的“漫漫”二字,既写出了夜晚的宁静,又传达出对黑夜的无奈与畏惧。

第二句“临祠愧礼官”,表达了作者作为一名礼仪官员,对于祭祀活动的敬畏与自责。这里,“临祠”指的是作者站在庙堂之前准备进行祭祀活动的情景,“愧礼官”则是作者对自己职责的反思和自省。

第三、四句“降神欣乐奏,望瘗肃更阑”,进一步描绘了祭祀过程中的场景。“降神”是指请神灵附体,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期待;“欣乐奏”则形容演奏的音乐欢快愉悦。然而,随着夜深人静,人们开始离开,只剩下作者一人在庙堂中等待,这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第五、六句“雨意垂檐黑,风声过竹寒”,以天气的变化来衬托内心的感受。“雨意垂檐黑”,形容雨水滴滴答答地落在屋檐上,营造出一种阴沉的气氛;而“风声过竹寒”,则通过风吹过竹林发出的声响,传达出一种冷清、凄凉的感觉。

最后一句“晓庭人寂寞,乌鸟拾馀残”,则将读者的视角拉回到现实,回到了诗人所在的庭院中。清晨的阳光洒在空旷的院子里,显得格外寂静;乌鸦在树上寻找剩余的食物,发出凄厉的叫声,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祭祀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宗教活动的敬畏与虔诚,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又有对自然的欣赏与喜爱。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与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