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诵兴公赋,报师来别予。
兴长寻瀑布,语罢振行裾。
胜事云霞异,清吟岩谷虚。
石桥镌岁月,知不假人书。
【注释】
①师游天台:师游,即慧远。天台山在浙江省。②参寥:慧远的法号。③诵、别:诵读、告别。④兴长寻:寻找瀑布。⑤振行裾:整理衣服。⑥清吟岩谷:在岩石中吟唱。⑦石桥镌岁月:石桥上刻着岁月的痕迹。⑧知不:难道。人书:人的书法。⑨师游:指慧远的弟子。⑩云霞异:形容瀑布景象奇特。⑪岩谷虚:岩洞空寂幽深。⑫石桥:指题诗的石碑。⑬参寥:指慧远。⑭云霞:彩云和红霞。⑮清吟:高亢而响亮的歌声。⑯岩壑:岩石洞穴。⑰石桥镌岁月:石桥上的字被时间侵蚀模糊。⑱人书:人的书写。⑲师游:慧远的弟子。⑳云霞:彩云和红霞。㉑岩壑:岩石洞穴。㉒石桥:题诗的石碑。㉘参寥:慧远。㉙云霞异:彩云和红霞非常奇异。㉚清吟:高声吟唱。㉛岩壑:岩石洞穴。㉝石桥镌岁月:石头上的字迹因岁月而模糊。㉞人书:人的书法。㉟师游:指慧远。㊱云霞异:彩云和红霞非常奇异。㊲岩壑:岩石洞穴。㊹石桥:题诗的石碑。㊆参寥:慧远。㊭云霞异:彩云和红霞非常奇异。㊦岩壑:岩石洞穴。㊧石桥:题诗的石碑。㊨参寥:慧远。㊭云霞异:彩云和红霞非常奇异。㊦岩壑:岩石洞穴。㊧石桥:题诗的石碑。㊨参寥:慧远。㊣云霞异:彩云和红霞非常奇异。㊳岩壑:岩石洞穴。㊵石桥:题诗的石碑。㊷参寥:慧远。
【赏析】
本诗是作者于公元427年(东晋义熙十年)冬,由庐山至浙江天台山,拜谒慧远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首四句写景,颔联写意,颈联写情,尾联写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雄浑高远,风格清新自然,是陶渊明诗歌创作中的佳作。
首句“正诵兴公赋”,点明自己是在游览天台山,并正在诵读《兴元寺碑文》。《兴元寺碑文》是西晋时期王献之写的一篇骈文,文中有“山高水长,可以忘忧”等语,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与陶渊明追求自然、归隐田园的人生理想相契合,因而成为他喜爱的文章。“报师来别予”,说明自己正在诵读《兴元寺碑文》,因为老师来了,所以前来拜别。
次句“兴长寻瀑布”,写自己离开时的心情。这里用了一个“兴”字,表明自己在诵读完《兴元寺碑文》后,心情愉悦,情不自禁地去寻找瀑布了。“寻”字表明了自己对瀑布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语罢振行裾”,写自己离开时的动作。当自己读完《兴元寺碑文》后,整理好衣服,准备告别了。这个动作形象地描绘出自己的情感状态,也表明自己对这次离别非常重视,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第四句“胜事云霞异”,写自己离开时所看到的景色。云霞变幻莫测,美不胜收,令人赞叹不已。这里的“胜事”二字,表明自己所见之物非同一般,值得称道。
第五句“清吟岩谷虚”,写自己离开时所听到的鸟鸣之声。鸟儿在岩石间自由地飞翔,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让人心旷神怡。这里的“清吟”二字,表明自己对鸟鸣之声的感受极为美妙,仿佛在吟咏一曲高山流水般优美的歌曲。
第六句“石桥镌岁月”,写自己离开时的所见。石桥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坚固地屹立在那里,上面刻着岁月的痕迹。这里的“镌”字,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之快,也表明了岁月的痕迹之重,让人感慨万分。
第七句“知不假人书”,写自己离开时的感觉。石桥上的字迹虽然经过风雨磨砺,但仍然清晰可见,这说明这些文字并非人为雕琢之作,而是自然形成的结果。这里的“知”字,表明了对石桥上字迹的感叹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赏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游览天台山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陶渊明诗歌创作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