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兼流火逝,秋共北风回。
岁晏蒹葭色,宵征蟋蟀哀。
平分感摇落,留滞怅徘徊。
知负沧洲约,枯槎八月来。
译文:
暑气已经随着流火消散,秋天和北风一起回归。
年末芦苇的景色,夜行中蟋蟀的哀鸣。
平分了感伤,滞留惆怅徘徊。
知道辜负了沧洲的承诺,枯槎八月来到。
注释:
- 始秋二首:这是诗人在秋天所作诗的序言,表明这是两首诗的内容。
- 暑兼流火逝:暑气已经随着流火(古代计时法,五天为一周期,一个周期有十二天)消失。
- 秋共北风回:秋天和北风一起回归。
- 岁晏蒹葭色:年末芦苇的景色。
- 宵征蟋蟀哀:夜行中蟋蟀的哀鸣。
- 平分感摇落:平分了感伤,感到万物凋零。
- 留滞怅徘徊:滞留而感到惆怅徘徊。
- 知负沧洲约:知道辜负了沧洲的约定。
- 枯槎八月来:枯槁的树枝在八月到来。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始秋二首》之一。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对时光变迁、生命无常的感慨。以下是逐句解读:
暑气已经随着流火消散:“暑”指夏天的热,“流火”是一种古代节气划分法,表示夏至后的第五个节气,即白露前后。这里的“消散”意味着夏天的炎热逐渐消退。
秋天和北风一起回归:这里的“秋天”是指秋季,“北风”指的是来自北方的寒风,秋天与北风的相遇,象征着季节的交替。
年末芦苇的景色:芦苇在秋冬季节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状态,诗人在这里用“年末芦苇”来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
夜行中蟋蟀的哀鸣:蟋蟀是秋天的典型代表,它们的鸣叫声预示着冬天的到来。这里的“哀鸣”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这种变化的感受。
平分了感伤,滞留惆怅徘徊:这里的“平分”可能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平均分配给周围的环境或事物,而“滞留”和“惆怅徘徊”则反映了诗人因季节更迭而产生的内心感受。
知道辜负了沧洲约:这里的“沧洲”是一个地名,沧洲之约可能是指与某个地方或某人的承诺或约定。诗人提到自己辜负了这个约,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履行约定。
枯槎八月来:枯槎(kū zhē)是干枯的树枝,八月来则暗示了时间已经进入深秋,枯槎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寒冷和生命的结束。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他对时光变迁、生命无常的深刻体会。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的变化紧密相连,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