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归湖上山,寄傲白云间。
岩树定未改,春条应可攀。
曾随太守荐,近揖上公还。
知子不贪贵,令人思闭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结合选项内容,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君归湖上山,寄傲白云间”,这两句是说:您回到湖上的那座山上,可以在那里寄情于云天之间。“湖”指庐山的湖泊,即东林寺前的白鹿洞池。张籍是江西人,他与庐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作《秋思》一诗曰:“忆得庐山期好友。不知何处到山来。”所以此处用典。“寄傲”,寄情于云天之间。“寄傲”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寄傲白云间”,寄情于高远的云天之间,表现出诗人旷达、潇洒的情怀。
“岩树定未改,春条应可攀”,这两句是说:那苍劲的岩石上的松树,一定没有改变,春天的枝头也一定可以攀登。这里写景有深意,借景抒情。“岩树”指的是庐山之巅的五老峰下的岩石上的松树。《五老图》是唐代画家李思训所画山水画中的著名作品,描绘了五座山峰耸峙于云端的景象,故有“五老峰”之称。在五老峰下,有一株高达30多米的巨松。据传,此松为汉代名士王弘手植。后来,这株松又经东晋谢安、唐代李白等人精心护理,才成为现在人们所见的这样一棵古松。“攀”,这里是比喻的意思。“春条”是指春季新长出的枝条。“春条”喻指友情。
“曾随太守荐,近揖上公还”,这两句是说:曾经随着太守推荐,最近又以门生身份去拜谒过朝廷的重臣。“曾随太守荐”,指的是张籍曾在元和十年(815)进士及第之后不久,曾受韩愈的推荐,进入仕途任江陵府法曹参军。“揖”是拱手行礼的意思。“上公”,指唐代重臣裴度。《资治通鉴·唐纪·穆宗长庆元年》:“裴度自中书令出镇兴元。”
“知子不贪贵,令人思闭关”,这两句是说:知道你不贪图富贵,使我想起了闭门不出。“知子”指诗人自己。“贪贵”,贪图富贵,不愿隐逸。“闭关”,隐居。“闭关”,指隐居山林。“闭关”,即隐居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表明了自己淡泊功名的志向,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
送张籍
君往湖上山,寄傲白云间。
岩树定未改,春条应可攀。
曾随太守荐,近日揖上公。
知子不贪贵,令人思闭关。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中既有诗人自己的惜别之情,又有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作者送别友人张籍回乡,心中自然充满了惜别之情。“君往湖上山”一句中,“湖上”指庐山之上。“山”指五老峰下的岩石上的松树,也就是著名的“五老松”。
二句中,“寄傲白云间”的意思是:寄情于高远的云天之间。“寄傲”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寄傲”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寄傲”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三句中,“岩树”指的是庐山之巅的五老峰下的岩石上的松树。《五老图》是唐代画家李思训所画山水画中的著名作品,描绘的是五座山峰耸峙于云端的景象,故有“五老峰”之称。在五老峰下,有一株高达30多米的巨松。据传,此松为汉代名士王弘所植。后来,这株松经过东晋谢安、唐代诗人李白等人精心护理,才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春条”喻指友情。“春条”喻指友情。
四句中,“曾随太守荐”意思是:曾经随着太守的推荐。“曾随太守荐”的意思是:曾经随着太守的推荐。“曾随太守荐”,指的是张籍曾在元和十年(815)进士及第之后不久,曾受韩愈的推荐,进入仕途任江陵府法曹参军。
五句中,“近日揖上公”意思是:最近以门生的身份去拜谒过朝廷的重臣。“近日揖上公”意思是:最近以门生的身份去拜谒过朝廷的重臣。“近”字说明时间之短,“揖”字说明身份之低,可见张籍此时地位之低。
六句中,“知子不贪贵”意思是:我知道你不贪图富贵。“知子不贪贵”意思是:知道你不贪图富贵。“知子不贪贵”,指自己对张籍的劝勉。因为张籍知道作者不想当官、想隐退,所以他劝作者不要像他一样只想着当官、追求富贵,要像他一样归隐山林。
“令人思闭关”意思是:使我想闭门不出。“令人思闭关”意思是:使我想闭门不出。“令人”,意为使人。“令人”,意为使人。“闭关”,即隐居的意思。作者通过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志向,并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