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逃西山,尼父居九夷。
世苟不我用,我方从此辞。
道悠岂忌远,义丰不云饥。
世非乏贤士,为问从者谁。
由也实好勇,叔齐固同时。
舍此乃无人,籧篨而戚施。
远矣千岁后,怆焉我心悲。

杂诗二十二首

伯夷逃西山,尼父居九夷。

世苟不我用,我方从此辞。

道悠岂忌远,义丰不云饥。

世非乏贤士,为问从者谁。

由也实好勇,叔齐固同时。

舍此乃无人,籧篨而戚施。

远矣千岁后,怆焉我心悲。

注释与译文

注释

  • 伯夷:古代著名人物,以其高尚的节操闻名。
  • 尼父:孔子的字,尊称其为尼父,表明尊敬。
  • 西山:隐逸之地,象征退隐。
  • 九夷:泛指远方或边远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孔子居住的地方。
  • 世苟不我用:如果世人不任用我。
  • 道悠岂忌远:追求真理不应局限于近处。
  • 义丰不云饥:正义充足,无需担忧饥饿。
  • 世非乏贤士:世上并不缺少贤才。
  • 由也:指仲由,孔子的弟子,以勇敢著称。
  • 叔齐:指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同样以忠诚著称。
  • 籧篨而戚施:形容无用之人。
  • 千岁后:千年之后。

翻译

  • 伯夷逃西山:伯夷选择隐居于西山。
  • 尼父居九夷:孔子居住在远方。
  • 世苟不我用:如果世人不用我。
  • 道悠岂忌远:追求真理应超越距离。
  • 义丰不云饥:正义充实,无须忧虑。
  • 世非乏贤士:世界并不缺乏贤才。
  • 由也实好勇:仲由实际喜好勇敢。
  • 叔齐固同时:周公旦也是一位忠诚的人。
  • 舍此乃无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将会是空荡荡的。
  • 籧篨而戚施:形容那些不被重视的人。
  • 远矣千岁后:千年后的事情难以预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伯夷和尼父的行为,表达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对现实不满的情感。《杂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的坚持和现实的无力感,以及对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通过对这些古代圣贤行为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虽在现实中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展示了其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