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有化人,来集周王庭。
咫尺逝万里,顷刻超百龄。
五音荡心神,耳乱不可听。
众采眩其目,不分丹与青。
飘鹞惑真伪,恍忽迷窈冥。
驰思八极表,讵知日与星。
未尝出户牖,自疑涉天廷。
左右莫觉悟,兀然殆遗形。
祈招作悲歌,圣贤用为经。

【注释】

化人:指道士。集周王庭:聚集在周王朝的宫廷里。咫尺逝万里:一转眼,千里之隔就过去了。顷刻(qǐnxīn)超百龄:转瞬间,活了上百年。五音荡心神:音乐使心灵感到震动。耳乱不可听:耳朵听不清。众采眩其目:各种五彩的装饰使人眼花缭乱。丹青:古代指绘画用的朱红色颜料,这里指代绘画。飘鹞(liáo)惑真伪:飞翔的鹞子迷惑了真假。恍惚(huǎhū):模糊不清的样子。窈冥(yǎomeng):幽深广大的处所,这里指天空。驰思八极表:驰骋思绪,想要到达极远的地方去看一看。讵(jù)知:怎么知道。日与星:太阳和星星。未尝出户牖(yǒu):没有出过门。自疑涉天廷:自己疑惑地怀疑自己已经升上了天宫。左右:这里指身边的人。觉悟:明白了。兀然(wùrán)殆遗形:茫然不知所措,几乎要丢了形体。祈招(qīzōu):祈求上天来召请自己。悲歌:悲哀的歌曲,这里指悲伤的歌声。圣贤用为经:圣人和贤人都用来作为教条。

【赏析】

《杂诗二十二首》是魏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全诗以“感物”为主题,抒写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社会、人生的无常的感叹之情。《杂诗》二首都是抒情诗,但它们的主题不同:《杂诗》二首的第一首写诗人的忧生之嗟,第二首则写诗人的感物之叹。

“昔者有化人,来集周王庭。”这四句诗的意思是:从前有过一个道士,来到周王朝的朝廷中。咫尺(近在咫尺)逝万里,转眼间过了上百年。五音(五种声音)震人心,听觉都失去了作用。众彩(各种颜色)迷眼睛,分辨不清红黄青黑。飘鹞(飞翔的)惑真伪,让人恍忽不知天地间。驰思八极表,哪里知道日月星辰。未曾走出门户外,自疑已经升天界。左右的人莫觉醒,茫然不知所措,简直要丢掉自己的躯体。祈招作悲歌,圣人贤人把它当做教条。

此诗开头四句,写一个道士来到王庭,时间虽短,却经历了许多事情,从他的内心感受看,他既感叹生命的短暂,又感慨时间的飞逝;又感叹世事的纷繁,又感叹人事的变化无常。

中间十句写他所看到的种种现象。“五音荡心神”,五色迷目睛,这些现象都是诗人所见所闻,而他所见到的这一切,又使他产生了种种联想,于是他想到了“圣贤用为经”。所谓“经”,即经典,这里指的是圣人贤人的言行和思想。“圣贤用为经”一句,就是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感慨。诗人看到眼前的一切事物,都与圣贤的言论和思想有关。于是便想通了:“圣贤用为经”,那么世上的一切现象,也都可以解释得了。然而诗人并没有这样想,相反,他对此产生了怀疑:“未尝出户牖,自疑涉天廷。”“未尝出户牖”,是指诗人没有离开过这个小小的庭院;“自疑涉天廷”,是说诗人怀疑自己已经到了天上的仙境,到了仙界。这种怀疑,不是一般的怀疑,而是带有哲理性的怀疑。因为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哲学高度,才能对一些平常的现象做出如此深刻的理解。

后六句写诗人内心的痛苦,“左右莫觉悟”,是自己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自己;“兀然殆遗形”,自己甚至怀疑自己快要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度的痛苦和不安,同时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最后两句,诗人发出了深沉的叹息:“祈招作悲歌,圣贤用为经。”这句诗是对前两句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也就是说,诗人认为那些圣贤的言论和思想,虽然可以解释世间的一切现象,但是并不能解决他自己心中的烦恼和痛苦;而且他还认为这些所谓的圣贤言论和思想,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圣贤之言,只不过是些骗人的把戏罢了。

此诗通过诗人的“感物”抒发了自己的“悲愁”。诗人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看到了常人所看不到的事物。他的这种独特的眼光使他能够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真理”。这种“真理”正是这首诗的思想核心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