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江陵橘,乃比千户侯。
岁献天子旁,取为庙堂羞。
问其何能尔,无胫而远游。
橘也不自言,请君以臆酬。
凭生覆载中,颇亦万木俦。
通为骚人颂,谬得禹贡收。
托身圣贤间,自觉名誉浮。
苞苴赖携挈,富贵常见求。
明珠无先容,按剑或暗投。
而我适众口,铄金不予忧。
物生有通塞,不必在中州。
何用怀苦辛,但为时所仇。
【注释】
吾:我
江陵:古郡名,今属湖北省。汉、晋时为荆州治所。
乃:就
比:比喻。
千户侯:汉代官名,指侯爵。
岁献:年年进奉。
天子:皇帝。
取:取得。
庙堂:宗庙的台阶。此处指朝廷。
问:请。
能尔:能如此。
无胫而远游:没有腿却能走遍各地。比喻不受拘束而自由自在。
橘也不自言:橘树不自我表白,只让观赏者去体会它的美好和香气。
臆酬:凭猜测来酬答。
凭生:凭借自然。
通为骚人颂:广泛地被诗人歌颂。
谬得:错误地得到。禹贡:传说中夏朝的版图。
托身:依附于。圣贤间:在古代圣人与贤人中间。
觉:感觉。
苞苴:古时用作礼物的小包裹或礼品。
携挈:携带;挟持。
明珠:这里指美玉。
铄金:熔化金属。
物生有通塞:一切事物都有兴旺衰败的时候。
不必:不必一定。
怀苦辛,但为时所仇:心中怀着痛苦与辛酸,只是遭逢了时世的仇视而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橘的诗。诗人以橘自喻,抒写自己的遭遇和心情,表达出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
“食橘”二字点明题旨,表明全诗的中心思想。开头两句说:“我听说江陵产的橘子,就比作千户侯。”这两句话,把橘子与封建社会的特权等级联系在一起,用“千户侯”来形容橘子的高贵身份,突出了橘子的价值。接下来又写了橘子的来历:“每年向皇宫进贡”,这就进一步强调了橘子的地位。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橘子的特点:“它没有腿但却到处飘浮,四处旅行。”“无胫而远游”,是说橘子没有自己的脚,只能随风飘荡,到处游玩,不受约束。“远游”也暗指自己不受束缚,四处漂泊的境遇。
五、六句,诗人转而写橘子的特性,“橘树不自我表白,只让观赏者去体会它的美好和香气。”这既说明橘子的外表美丽,也说明它内在的品质高尚,不张扬,不炫耀。接着,诗人又进一步描绘橘子的特点:“它不用言语,凭人们的猜测来回答。”“揣摩猜测”,这是对橘子的一种赞美,因为橘子没有语言,只有通过人们的眼睛来欣赏它的美。
七、八句,诗人从橘子的特点引申到自身的遭遇和心情:“我凭借自然界的存在,也与众多树木一样成为同类。”诗人说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却像橘子一样,能够经受住环境的考验,顽强地生存下去。
九、十句,诗人由自己的处境想到社会的现状:“广泛地被诗人歌颂,错误地得到人们的称赞。”诗人感叹,自己尽管像橘子一样受人喜爱,但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而遭到世人的误解和诽谤。
十一、十二句,诗人进一步抒发感慨:“我依附于圣人与贤人的中间,自觉名誉虚浮。”诗人说自己虽然得到了众人的喜欢和赞誉,却始终认为自己的名誉并不高洁,只是虚名而已。
十四、十五句,诗人以橘子为例:“赠送的礼物常常被人携走,富贵人家总是频频求取。”诗人以橘子为例,指出自己虽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却常常遭到人们的轻视和忽视。这两句既是对当时世风的揭露和讽刺,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
十六、十七句,诗人再次感叹:“明珠没有介绍人,按剑可能暗中投送。”诗人用“明珠”比喻自己的才华和价值,说自己虽然没有人引荐,但却有一颗明珠般璀璨耀眼的才气。最后两句,诗人总结全文:“而我只是顺应大众的愿望,没有什么忧愁。”诗人认为,只要顺应大众的意愿,就不会有什么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橘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无奈和悲愤,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腐败。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厚而深沉,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