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趾感素文,跃鱼赴鸣琴。
殊类岂自识,至和动其心。
济世有先觉,铸人不铸金。
删诗在正始,好乐非好音。
万生依陶冶,一气谐飞沉。
贱子晚及门,独学谬知今。
趋隅诵所志,踊跃不自任。
救渴而饮河,栖枝以巢林。
量微志复小,俯仰感高深。
注释:
- 麟趾感素文,跃鱼赴鸣琴:这是说龙的足迹感应到了文王留下的《诗经》,于是跳跃着来响应它。
- 殊类岂自识:不同种类的人怎么会自己识别自己呢?
- 至和动其心:至高无上的道德感化了他的心灵。
- 济世有先觉,铸人不铸金:能够拯救世界的人是有先见之明的。铸造人并不一定要铸造金子。
- 删诗在正始,好乐非好音:删诗的工作开始于正始年间,但喜欢音乐并不一定就是好听的音乐。
- 万生依陶冶,一气谐飞沉:万物都依赖陶冶,而天地间的一气也和谐地飘浮着。
- 贱子晚及门,独学谬知今:我(作者)很晚才来到您的门前,独自学习却自以为是。
- 趋隅诵所志,踊跃不自任:向角落诵读自己的志向,兴奋得不能自持。
- 救渴而饮河,栖枝以巢林:口渴时去喝河水,栖息在树枝上筑巢。
- 量微志复小,俯仰感高深:度量微小,但志向仍然很小。低头抬头都觉得很高深。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文学和道德重要性的诗歌,通过描述诗人对于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身学习的反思和感悟,表达了对高尚道德和文学创作的赞美和追求。
诗的第一句“麟趾感素文,跃鱼赴鸣琴”,借用了《诗经》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和文学的尊崇之情。第二句“殊类岂自识,至和动其心”则是表达了不同的种族或者个体,是无法自我认知的,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够感动人心。这两句话共同表达了一种对于道德力量的高度赞扬和尊重。
接下来的诗句“济世有先觉,铸人不铸金”,则是进一步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和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理解,他认为道德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最后两句“量微志复小,俯仰感高深”,则是对诗人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尽管诗人的志向很小,但是他对道德和文学的热爱却是非常深厚的。他对于道德的崇高追求和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面对困境时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感到自豪和满足。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激情和热情的作品,它通过对道德、文学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传达了作者对于道德和文学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