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周旦死,珍凤閟空峦。
民斯未尝见,犹取图象观。
况彼圣人没,众说纷无端。
能言拒杨墨,岂只均遗鸾。
念我生苦后,读书乐瓢箪。
潜精探遗文,仿象良云难。
犹如琢圭玉,考法求所安。
虽无绳与矩,我知不为丸。
凝诚矢弗变,势利非攸欢。
譬于寸木微,积久能巑岏。
有羽必怀耸,有声必希弹。
方期沐清德,敢不振斯冠。
【注释】
以近文投谢学士:将我写的近文献给你,求你的批评和指导。
自昔周旦死,珍凤閟空峦:自从周公去世,珍奇的凤凰被深藏于空阔的山峦中。
民斯未尝见:人民从来没有看见过。
犹取图象观:仍然可以画下来供人观赏。
况彼圣人没:何况那些圣人已经去世。
众说纷无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
能言拒杨墨:能用言论拒绝杨朱、墨翟的学说。
岂只均遗鸾:难道只有《诗经》才具有这种意义吗?
念我生苦后,读书乐瓢箪:想到我在后世读书,就感到十分快乐。因为那时没有书籍,只能用瓢和箪作为读书工具。
潜精探遗文:潜心研读古代文献。
仿象良云难:模仿《诗经》,难以找到好的榜样。
犹如琢圭玉,考法求所安:就像雕刻一块美玉,要考察它的形状和质地,使它达到完美。
虽无绳与矩,我知不为丸:即使没有规矩准绳,我知道也不会是一团糟。
凝诚矢弗变,势利非攸欢:诚心诚意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因势利而改变(我)。
譬于寸木微,积久能巑岏:这就像一寸小木头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最终能变得高大挺直。
有羽必怀耸,有声必希弹:即使是飞鸟鸣叫,也一定发出声音。
方期沐清德,敢不振斯冠:我期待沐浴着清高的德行,怎能不以振兴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呢?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嘉四年(437),诗人应谢灵运之请而往建安郡教授诸生时所作。诗中抒发了诗人渴望接受教育、振兴学业、追求高洁品行的心情。全诗四十二句,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诗人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情。“自昔”二句承“周旦”,写周公死后,其子伯禽封于鲁国,故周公之子伯禽亦名周旦;又写文王死后,其子武王封于周,故文王之子武王亦名文王。“民斯”二句承“遗鸾”,写《诗经》是周公、文王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人们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段写诗人在建安郡教书的情况以及他对于文学的见解和主张。“能言”二句承“遗鸾”,诗人认为《诗经》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可传之久远。“虽无”二句承“考法”,诗人认为虽然《诗经》没有整齐划一的格式,但它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第三段写诗人对于当时流行的学说的看法。诗人认为当时流行的杨朱、墨翟的学说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和处境的感受。诗人说:“念我生苦后”,意即由于生在后代,所以只能苦读,但苦读又能带来什么乐趣呢?诗人又说:“读书乐瓢箪”,意即虽然生活贫困,读书的快乐就在于那简陋的读书用具——瓢和箪。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他对清高的德行的追求。他认为只要努力追求清高的德行,就能振兴自己的学业,使自己的名声更加显赫。
这首诗通过阐述自己的求学动机、治学态度以及对当时学术界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文学、道德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