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十一,发白牙齿脱。
未能游逍遥,意每不自豁。
偶寻乐天诗,往在江州日。
年几与我同,哀疾与我埒。
伊人了无生,外物均寂灭。
而且于形骸,变化难自适。
况我狭中者,万缘日相伐。
力小觉任重,忧多使内热。
安能保平和,但有就衰竭。
贤哉香山翁,精诚妙前哲。
悬车未六十,鼓缶终大耋。
以兹揆损益,亦似有与夺。
至理何心得,吾其守兹说。

【注释】

今年:今年。四十一:四十七岁。发白齿脱:头发变白,牙齿脱落。未能游逍遥:不能像陶潜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地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意每不自豁:心里总是不舒畅、不痛快。偶寻乐天诗:偶然读到了杜甫的《乐天诗集》。往在江州日:以前在江州时。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年几与我同:我的年纪差不多和白居易相同。哀疾与我埒(lei):我的身体已经衰老了,而白居易还健康。伊人了无生:伊人是已死去的人。外物均寂灭:对于外界事物都看得十分淡漠。而且于形骸,变化难自适:而且形体的变化也难以适应。况且我狭中者,万缘日相伐:更何况我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万事纷争不断。力小觉任重:力气小,却感到责任重大。忧多使内热:忧愁太多,使人内心发热。安能保平和:怎么能保持平静呢?但有就衰竭:只是稍微有一点成就,就会感到疲乏无力。贤哉香山翁:真是贤德的香山老人啊!精诚妙前哲:他的忠诚和智慧可以和古代圣贤相提并论。悬车未六十:唐玄宗时,名士陆象先年老请求告老还乡,唐玄宗赐他以紫罗袍加身,允许他乘轿,但他坚决不要,自己上朝只带一把拐杖,所以称“悬车”。鼓缶终大耋:用敲鼓打缶来表示自己到老年仍然能够自娱。以兹揆损益:拿这个作例子来考虑得失。亦似有与夺:也好像有取舍。至理何心得: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吾其守兹说:我只守住这个道理就行了。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白居易的景仰之情,同时抒发了人生老病、忧谗伤身、世路崎岖的感慨。全诗分三层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咏叹诗人的感慨。开头四句点明主题,直陈自己的感慨;第五六句借他人之事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最后两句则归结为一个“悟”字,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

第一联“今年四十一,发白牙齿脱”,是直接写自己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衰退。

第二联“未能游逍遥,意每不自豁”,则是由自身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看法。“意每不自豁”中的“意”指心情、心境。

第三联“偶寻乐天诗,往在江州日”,通过读白居易的诗来排遣愁绪。白居易晚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时,心情十分郁闷,而诗人此时也正处在人生的困顿时期,因此两人的境遇相似,自然产生了共鸣。

第四联“年几与我同,哀疾与我埒”,进一步将两人的境遇联系起来。“哀疾与我埒”表明诗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十分担忧。

第五联“伊人了无生,外物均寂灭”,是说自己已经没有了追求,一切事物都看得很淡,不再有什么奢望。

第六联“而且于形骸,变化难自适”,“况我狭中者,万缘日相伐”,则是对自己的处境进一步加以描写。“变化难自适”、“万缘日相伐”等词,充分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第七联“力小觉任重,忧多使内热”,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

第八联“安能保平和,但有就衰竭”,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

第九联“贤哉香山翁,精诚妙前哲”,则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赞扬。“精诚妙前哲”,既是对白居易人品的评价,也是对其才华的认可。

第十联“悬车未六十,鼓缶终大耋”,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设想。“悬车未六十”,意味着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鼓缶终大耋”,则是对自己能够度过晚年的一种乐观预期。

最后一联“以兹揆损益,亦似有与夺”,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揆损益”既指衡量得失、利弊,又可以理解为权衡轻重、取舍。诗人通过对白居易一生的回顾,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得与失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以及对白居易一生经历的借鉴,既有对个人生活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执着,以及他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