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慷慨轻远行,出入楚越多所经。
每令百川尽衣带,独忆岳阳观洞庭。
方舆沈潜似无地,倚盖回还徒见星。
始疑上帝限南北,恐有漏泽连青冥。
西风八月氛雾收,旷宇千里令人醒。
苦为外境相诱掖,欲弃尘世浮沧溟。
当时发狂颇自怪,真拟乘兴携湘灵。
至今局促不如意,坐视岁月无时停。
凉秋满眼更多感,回首尚觉君山青。

忆洞庭

少年慷慨轻远行,出入楚越多所经。 每令百川尽衣带,独忆岳阳观洞庭。 方舆沈潜似无地,倚盖回还徒见星。 始疑上帝限南北,恐有漏泽连青冥。

注释:

  1. 少年:指作者年轻时的志向和抱负。
  2. 慷慨:意气风发、豪迈的样子。
  3. 多所经:经过的地方很多。
  4. 每令:总是让……(受累)。
  5. 百川:形容江河众多,这里泛指各地。
  6. 衣带:形容水势浩大,像衣带一样绵延不断。
  7. 观:观赏、观看。
  8. 方舆:古代地理名词,指国土,这里借指大地。
  9. 沈潜似无地:沉潜得像没有立足之地一样。
  10. 回还:回转,指船在水面上行驶。
  11. 独忆:只记得。
  12. 观:观赏、观看。
  13. 方舆:古代地理名词,指国土,这里借指大地。
  14. 沉潜似无地:沉潜得像没有立足之地一样。
  15. 倚盖:依偎着车盖。
  16. 回还:回转,指船在水面上行驶。
  17. 初疑:最初怀疑。
  18. 上帝:比喻自然规律或命运。
  19. 限:限制。
  20. 恐;恐怕。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是一首抒情怀古之作。全诗四联,每联四句,前二联写诗人壮年时对洞庭湖的向往以及后来的遗憾与感伤,后二联则表达了诗人因外境诱惑而欲弃俗出世的思想。
    “少年”以下五句,是说诗人年轻时立志远行,足迹遍及楚地的许多地方。他每次出游,总是让江河湖泊的水都溢出衣袖,只想念那美丽的洞庭湖,去观赏它浩瀚无边的景色。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豪情与壮志。
    “方舆”以下六句,写诗人对洞庭湖的无限怀念。诗人认为,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他站在大地之上,感到自己像被遗忘在大地上的一粒尘土。他仰望天空,希望天帝能允许他飞上云端,但又怕自己的恩泽会落到无边无际的太空之中,给苍茫的天空带来一点生机。这六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天地的无限热爱和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西风”以下八句,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当时正逢乱世,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其中,深感痛苦。他羡慕大自然的宁静,渴望远离尘世纷扰,但又担心自己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流逝,而自己的理想却始终无法实现。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以记游洞庭湖为线索,通过对诗人不同时间段的情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他一生的坎坷与不幸。同时,诗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