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江都宫,昔时何崔嵬。下临雷陂水,前踞吴王台。
台倾无馀级,水竭空尘埃。隋人已曾顾此长叹息,今世更为隋人哀。
乃知天地间,一盛亦一衰。但从伏羲已来三十馀万岁,未有书契胜言哉。
尧桀是非可两忘,我欲劝人辟草莱。种稻水一方,艺麻陵四颓。
爽鸠之乐非我有,聊独玩此田莓莓。未知百世间,更复谁当来。
且欲及闲从宾客,省耕访此时徘徊。
【注释】
君:指诗人自谓。江都宫:即江都宫苑,位于今江苏扬州市西北郊。崔嵬:高峻。吴王台:在雷陂之南,即吴王濞的台榭遗址。
伏羲:传说中人类始祖。
尧、桀:古代圣王。
爽鸠之乐:指鸟鹊相和之乐。
闲:闲暇。宾客:这里泛指朋友。
【译文】
你难道没看到那江都宫,往日是多么的雄伟!下临雷波水,前踞吴王台。
台已倾无余级,水已竭空尘埃。隋人已曾顾此长叹息,今世更为隋人哀!
乃知天地间,一盛亦一衰。但从伏羲已来三十馀万岁,未有书契胜言哉!
尧、桀是非可两忘,我欲劝人辟草莱。种稻水一方,艺麻陵四颓。
爽鸠之乐非我有,聊独玩此田莓莓。未知百世间,更复谁当来?
且欲及闲从宾客,省耕访此时徘徊。
【赏析】
这是一首劝农诗。诗人以江都宫昔日的宏伟与今日荒凉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隋炀帝暴亡的惋惜,并抒发了他劝导农民从事农事的思想感情。诗中多用“古”字,是其特点所在。诗中既有对往昔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思考;既有对历史兴亡的评论,又有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全诗语言质朴、通俗,却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开头两句:“君不见江都宫,昔时何崔嵬。”诗人首先点出眼前所见的江都宫,并发出感叹:“君”是对在场的人说的,意思是说你们怎么看不见当年江都宫是何等的雄伟壮观呢?“江都”,是六朝时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江苏扬州市西北郊。这两句写景兼抒情,通过今昔之比,突出地反映了诗人因隋炀帝暴亡而产生的无限悲痛之情。
下面几句又转向写江都宫的废墟:“下临雷陂水,前踞吴王台。”“台倾无馀级,水竭空尘埃。”这二句承上启下,既写出了江都宫的残破不堪,也暗示了隋炀帝的荒淫残暴。“隋人已曾顾此长叹息,今世更为隋人哀!”这一句则是由物及人,进一步抒发诗人对隋炀帝的不满和谴责。
第三联“乃知天地间,一盛亦一衰”二句是说自古以来事物都有盛衰之理。“伏羲已来三十馀万岁,未有书契胜言哉!”这两句诗人又进一步发挥议论,强调只有像伏羲那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才能认识这个道理,并以此激励人们要奋发努力,不要虚度时光。“尧、桀是非可两忘,我欲劝人辟草莱”二句则直接点明主题:尧舜的是非得失我们不必计较,我们要劝勉人民开辟荒地种庄稼。这一联写得很有力量,它不仅揭示了诗歌的主题思想,而且把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联“种稻水一方,艺麻陵四颓。”二句是具体地描绘了农民们在荒废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的情景。“爽鸠之乐非我有,聊独玩此田莓莓。”最后这二句又回到诗人自己。他虽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独自欣赏田园风光,自得其乐。“未知百世间,更复谁当来?”这二句既是结尾又是过渡,它既表明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看法,也暗含了他对农民们的关心之意。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之处。诗人善于抓住一个具体景物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第二联“江都宫”,第三联“雷陂水”,“台倾”、“水竭”,以及“隋人”、“伏羲”等,都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如第三联“台倾无馀级”,第四联“艺麻陵四颓”,都是通过夸大的手法来强调江都宫的破败景象和农民们辛勤耕作的场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