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拜三高堂,三高在何许。
香炉上苍苔,破屋落大雨。
石泐水弹痕,地洞龙潜处。
清魂汗漫游,芳名垂万古。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一个专项只要有涉及,即使得分再少,也是酌情给分。此题要求考生赏析诗歌内容。

(1)

首句“吾拜三高堂”中的“吾”是第一人称的“我”,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感受。“拜”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祠堂的尊敬;二是对先祖的怀念。

(2)

“三高在何许?香炉上苍苔,破屋落大雨。”这是全诗的第一部分。这三句话写祠堂的具体景物。第一句问祠堂在哪儿?第二句说祠堂内香烟缭绕,青烟袅袅上升,好像在烟雾中看见祠堂的屋顶长满青苔,又好像看见雨水从破瓦漏下。第三句是写祠堂内的情景。

(3)

“石泐水弹痕,地洞龙潜处。”这是全诗的第二部分。“石”字承上启下,既写出了祠堂的古老,又引出了“破屋落大雨”这一景象。“泐”即磨灭之意,指石头被雨打得光秃秃的。“石泐”与“破屋”相呼应,说明这里曾是古庙或祠堂。“水弹痕”是想象之辞。“地洞龙潜处”,是对祠堂的进一步描绘。

(4)

“清魂汗漫游,芳名垂万古。”这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清魂”指祠堂内的香烟,“汗漫游”即香烟缭绕,好像游动一般。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香烟写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芳名垂万古”是说祠堂的香烟,永远飘荡,它的名字将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答案】

示例1:“拜”是动词,表示敬仰、尊敬的意思;“三高”指的是吴江三高的先祖,他们生前为国捐躯、英勇善战,死后也得到了后人尊崇;“堂”指的是祠堂,是供奉先祖的地方;“吾”是第一人称的“我”,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

示例1:“拜”是动词,表示敬仰、尊敬的意思;“三高”指的是吴江三高的先祖,他们生前为国捐躯、英勇善战,死后也得到了后人尊崇;“堂”指的是祠堂,是供奉先祖的地方;“吾”是第一人称的“我”,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

示例2:“三高”“在何许?香炉上苍苔,破屋落大雨”是全诗的第一部分。这三句话写祠堂的具体景物。第一句问祠堂在哪儿?第二句说祠堂内香烟缭绕,青烟袅袅上升,好像在烟雾中看见祠堂的屋顶长满青苔,又好像看见雨水从破瓦漏下。第三句是写祠堂内的情景。

【答案】

示例2:“三高”“在何许?”“香炉上苍苔,破屋落大雨”是全诗的第一部分。这三句话写祠堂的具体景物。第一句问祠堂在哪儿?第二句说祠堂内香烟缭绕,青烟袅袅上升,好像在烟雾中看见祠堂的屋顶长满青苔,又好像看见雨水从破瓦漏下。第三句是写祠堂内的情景。

【答案】

示例3:“石”“泐”“水”“弹”“地”“洞”“龙”是全诗的第二部分。“石”字承上启下,既写出了祠堂的古老,又引出了“破屋落大雨”这一景象。“石泐”与“破屋”相呼应,说明这里曾是古庙或祠堂。“水”“弹”“痕”都是想象之辞。“地”“洞”“龙”是对祠堂的进一步描绘。

【答案】

示例3:“石”“泐”“水”“弹”“地”“洞”“龙”是全诗的第二部分。“石”字承上启下,既写出了祠堂的古老,又引出了“破屋落大雨”这一景象。“石泐”与“破屋”相呼应,说明这里曾是古庙或祠堂。“水”“弹”“痕”都是想象之辞。“地”“洞”“龙”是对祠堂的进一步描绘。

【答案】

示例4:这首诗描写了祠堂里香烟缭绕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先祖的敬仰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