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投阁为奇字,君山杀身非谶书。
埋狱谁能知匣剑,焚城何意祸池鱼。
赐玦应知谢冠佩,杖藜自尔就田庐。
丈夫盖棺事乃已,白发勿羞樵与渔。

寄人

子云投阁为奇字,君山杀身非谶书。

埋狱谁能知匣剑,焚城何意祸池鱼。

赐玦应知谢冠佩,杖藜自尔就田庐。

丈夫盖棺事乃已,白发勿羞樵与渔。

赏析:

此诗是宋代诗人刘攽的《寄人》中的第二首诗句。全诗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来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生死、名利等世俗观念的超然态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下面将逐一解析每一联的深层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第一联:“子云投阁为奇字,君山杀身非谶书。”

  • 解析
    这一联借用了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子云)的故事,他因反对王莽而投阁自尽。在这里,“子云投阁”指的是扬雄的自尽行为,“为奇字”暗示了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价值或意义。而“君山杀身非谶书”则是指历史上有人因信仰或迷信而牺牲生命,其结果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或社会预期,反而成为不幸的结局。这一联强调了个人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盲目追随他人或信仰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 文化意涵
    这一联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警示,也是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反映。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应深思熟虑,避免盲目跟从,同时要有一定的辨识能力,不被表面的表象所迷惑。

第二联:“埋狱谁能知匣剑,焚城何意祸池鱼。”

  • 解析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历史上因误信或误用而造成的悲剧。“埋狱谁能知匣剑”意味着隐藏在地下的剑并未真正被使用或发现;“焚城何意祸池鱼”则是指将城市烧毁并非出于保护的目的,而是为了消灭敌人。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悲哀和讽刺意味,揭示了人们有时可能会因为误解或错误的判断而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伤害无辜。
  • 文化意涵
    这一联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斗争和政治决策的残酷性。它警示人们,在政治和权力的游戏中,必须谨慎行事,避免因一时的冲动或误解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恐惧、贪婪和盲目性,提醒人们在面对这些因素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联:“赐玦应知谢冠佩,杖藜自尔就田庐。”

  • 解析
    这一联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赐玦”(赐给玉玦)象征着荣誉和奖赏,但“应知谢”却表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奖励,而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杖藜自尔就田庐”则是一种归隐生活的象征,通过描述主人公选择远离尘世纷扰的生活方式,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情怀。
  • 文化意涵
    这一联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即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享受。它倡导一种简朴、清贫的生活态度,认为只有内心平和、不为外物所动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生活的真谛。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第四联:“丈夫盖棺事乃已,白发勿羞樵与渔。”

  • 解析
    这一联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它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就或失败,最终都由其一生的行为来决定。即使到了晚年,只要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过上简单朴素的生活,就不再有任何羞愧之情。这里的“盖棺”比喻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和成就都已结束,剩下的就只有接受和反思。而“白发勿羞樵与渔”则是说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也不必为生计发愁,可以选择像樵夫和渔夫那样过一种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 文化意涵
    这一联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即人生的终极价值在于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它倡导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强调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也是后世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的生活智慧。

刘攽的《寄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严谨规范,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通过对每一联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背后的文化意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