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银烛彻宵明,白玉佳人唱渭城。
唱尽一杯须起舞,关河风月不胜情。

【释义】

画堂的银烛彻夜通明,佳人白如玉唱着渭城曲。

一曲唱完必须起舞,关河之景风月更使人动情。

【注释】

别茶娇:唐教坊曲名。《乐府杂录》卷十:“王家有茶娇妓,善为《倾杯》《落梅》《雨霖铃》词。”

画堂:华丽的厅堂。

银烛彻宵明:彻夜的银烛光闪烁不停。

白玉佳人:形容美女肌肤洁白如玉。

渭城: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唱尽一杯须起舞:一杯酒喝完,便要跳舞助兴。

关河:指函谷关和黄河。关中、河中一带,即关河一带。

风月不胜情:风月之美令人不胜欣赏之情。

【赏析】

这首七绝写一位歌妓在宴会上演唱《渭城曲》,酒酣之际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的情景。

“画堂银烛彻宵明”,首句点题,交代了时间——深夜;地点——华丽厅堂;人物——歌舞艺人——歌女。

“白玉佳人唱渭城。”这一句是歌女的出场亮相,也是对她外貌和才艺的介绍。“白玉”比喻歌女肤色白皙,晶莹如玉。“佳人”是对歌女美艳动人的称赞。“唱渭城”,表明她正在演唱《渭城曲》。“渭城曲”,即《阳关三叠》。这是唐代流行的一首离别歌曲。据《太平广记》引《本事诗》记载,唐玄宗李隆基送别贵妃杨玉环时,曾令梨园弟子作此曲,并亲自执板伴奏。所以,“渭城”二字,也暗含了送别之意。

“唱尽一杯须起舞”,是说歌女唱罢一曲《渭城曲》,就随着乐曲起舞。“须”字说明她不能不如此,而她的起舞,又是对乐曲的应和;没有乐曲,也就无所谓起舞。“须”字还含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意思。“唱尽一杯”,说明《渭城曲》十分动听,使人听了不禁为之倾倒,以至于连酒杯都喝空了。“关河风月不胜情”,则是说听到这美妙的乐曲,不由人不为之动情,以致于陶醉在这优美的风月之中。“关河”指函谷关和黄河。函谷关在陕西潼关县南,黄河流经其北。关河一带,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发达的地区。诗人用这两个词来表达他对这位歌女的倾慕之情。“不胜情”既表达了他的感情,又表现了他内心的激奋和兴奋。最后两句,诗人从正面描写歌女的舞蹈。“须”字表明歌女不能不舞;“不胜情”则表明她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舞”与“起舞”意思相同,都表示她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关河”、“风月”都是她舞蹈的背景。“关河”不仅指函谷关和黄河,而且泛指祖国山河。这两句诗,既写她的舞姿,又写她的心境。

全诗以歌女的出场和起舞为线索,将人物活动和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