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娥醉语曾留。又中秋。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
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
乌夜啼其二 中秋
素娥醉语曾留。又中秋。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
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
注释:
素娥:指嫦娥。
醉语:喝醉了的酒话。
留:留连,留恋。
又:再一次。
愁旱、愁水:因天气干旱和洪水而忧虑。
没中洲:淹没了中洲(指长江下游的江中心)。
看取:看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乌夜啼·中秋》。诗中描绘了作者对中秋节之夜月亮景象的描写与感受,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首句“素娥醉语曾留”中的“素娥”指的是嫦娥,诗人以嫦娥醉酒后的语言,形容月亮的明亮和圆润。接着“又中秋”表明这是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再次表达了对节日的喜爱和期待。
第二句“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中秋佳节团圆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动荡不安的担忧。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比喻,将月亮比作一个完美的圆形,而人们则希望它能够圆满如初,但现实却是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这里的“两悠悠”意味着人们的忧愁和焦虑,无法得到解决和平息。
第三句“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描述了诗人所生活的地区正经历着连续不断的干旱和洪水灾害。这些自然灾害使得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无法安宁。
最后一句“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则是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态度。诗人认为明天天气会转晴,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没有必要再为这些困扰而忧虑。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乌夜啼·中秋》通过描绘中秋节月景,抒发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